2023-12-1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太陽能目標裝置量?

我先講我的看法,除非政府開特別條列、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之法條或大幅增加躉購費率等其他方法(簡單說就是開掛),2025年太陽能設置要達25GW可能難上加難??
首先根據經濟部能源之【再生能源推動政策】顯示
在民國114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29GW之政策目標(預計風力發電達至5.6GW、太陽能發電達至20GW),再看到能源局統計專區的統計月報之【再生能源裝(設)置容量】截至112年2月,再生能源裝置容量14,716MW,占比較大為太陽能10,168MW(69.1%),其次為水力2,094MW(14.2%),第三則為風力1,734MW(11.8%),剩餘則為生質能及廢棄物發電等。
單看太陽能歷年裝置容量概況(參圖1),從105年:1,245MW、106年:1,768MW、107年:2,738MW、108年:4,150MW、109年:5,817MW、110年:7,700MW、111年:9,724MW,前期裝置容量成長4~5成左右,近期成長趨緩降至2~3成左右。
假設111年以後太陽能裝置容量每年成長50%(樂觀)/成長20%(保守),那截至112年底為14,586MW/11,669MW,113年為21,879MW/14,003MW,114年為32,819MW/16,804MW。綜合上述保守來看2025年太陽能發電離20GW還有一段很大距離要走,但會有人說要樂觀看待太陽能未來趨勢,確實樂觀的話是不是不到2025年就達標呢?現實層面來說真的有難度,以下是個人見解
圖1:105年~112年截至2月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圖1:105年~112年截至2月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首先看近五年躉購費率(參圖2、3、4、5、6)
圖2:107年度太陽能躉購費率(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圖3:108年度太陽能躉購費率(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圖4:109年度太陽能躉購費率(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圖5:110年度太陽能躉購費率(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圖6:111年度太陽能躉購費率(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看到躉購費率有逐年微福下降趨勢,使得售電利潤不再那麼誘人,且近幾年缺工缺料及模組價格上升雙重壓力下(但2023/04許多新聞有提到上游矽材料庫存壓力下有望止漲且小幅下降),部分廠商對於建置及安裝太陽能呈觀望狀態。
其次是在台灣太陽能分為屋頂型(先前還有風雨球場型)、地面型、水面型等三種,目前來看屋頂型相對其他較好,為甚麼這麼說?近來立法院正在審議《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中新建、改建之建物須裝設一定比例的太陽能板,按照這邏輯日後台灣只要有新/改建之建築物均會裝設太陽能板,況且部分工廠陸續出租屋頂供給太陽能相關公司做使用,自身則收取租金或回饋金等,又可以幫助地球減少碳排(口號運動?),是不是雙贏呢?
地面型太陽能,你把幾個關鍵字餵Google會發現出現部份負面新聞(如:假種田真種電),這些有爭議議題不免擔憂地面型太陽能未來發展,雖然地面型太陽能的發展是希望在不適合農作或地層下陷嚴重之土地上種電,但真正種電下去引來附近農民或居民的抗議,像是日照角度造成旁邊可耕農地照不到陽光,又或者原申請菇寮但僅種電沒種菇(參上下游專欄),而在今年4月才剛報出「漁電共生文蛤暴斃」一案,現今說法仍眾說紛紜,「漁電共生」個人看法覺得是好事,但實際上需產官學合作來達到最高經濟效益(屁話哈),希望能朝向真正漁電共生用意去前進。
水面型太陽能,分為固定式及浮動式,在台灣多設置在滯洪池或儲水槽等,優點在於不占用土地、發電效率會稍微好一些、抑制藻類繁殖等,但缺點如水量水位變化、維運次數偏多,而且還要考慮設置案場周遭環境及生態影響。施工主要靠水面下的錨定樁先做固定,並監測水文及抗力來計算樁的數量跟位置,再藉由繩索套住浮筒好讓太陽能板有活動度空間,
另一消息也是近期擬開放漁電共生5000多公頃非養殖生產區漁塭,由經濟部遴選得免依漁電共生規範設置高達70%~90%覆蓋率光電設施(參上下游專欄),稱為「農光共存」方案,引起部分養殖業的撻伐,不僅不受農委會「漁電共生」遮蔽率與養殖事實限制,只要符合規定,可在承作區內開放非都市土地容許及變更,當然這樣的方案就目前而言有很大伸展空間,也會尊重地主意願,但如何挑選廠商及願意接受的地主還有待商榷。
其實政策不管放寬或限縮,廠商會找到能承作的灰色地帶,而民眾也能找到反抗理由,尤其把抗議的聲音鬧上網路跟新聞能多少博眼球。
總結,或許蓋太陽能能達到永續地球、碳中和、淨零排放等效果,但太陽能並非是免死金牌也非絕對王牌,需要其他潔淨能源來陸續補足,才能達到終極目標。
p.s.因觀望明年政策制定之綠能走向及風向球,目前台灣在建置的太陽能電廠速度有稍稍暫緩。
p.s.本篇文章編輯日期為今年五月中旬,故上述有未即時更新資訊再煩請見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