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

含有「再生能源」共 22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鈉離子電池(NIBs)作為一種新興的能源儲存技術,具有資源豐富、成本低、安全性高及環保性強等優勢,逐漸成為鋰電池的競爭者。儘管目前在能量密度和技術成熟度方面存在挑戰,鈉離子電池在大規模儲能系統和低速電動交通工具等應用領域展現出廣闊的市場潛力。
冰島將成為全球首個接收太空太陽能的國家,開啟能源開發新紀元。由加州理工學院主導的太空太陽能項目(SSPP)成功將太陽能從太空無線傳輸至地面,證明此技術的可行性。儘管技術面臨挑戰,冰島的能源需求和可再生能源經驗,使其成為理想的試點國,為未來的清潔能源革命鋪路。
臺灣要在2026年開始徵收碳費(每噸碳新臺幣300元,將來會分階段逐步調升),先不說我們走得有多「先進」,畢竟連美國都還沒有全國性的碳稅通過立法,歐洲各國也未能徵收統一形式的碳稅,但自從碳稅的概念被提出來,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這是目前能減少二氧化碳污染的最佳手段。 碳稅(carbon tax
Thumbnail
長毛象補碳公司(Climeworks)的碳捕捉技術以「直接空氣捕捉」(Direct Air Capture, DAC)為核心,這是一種從大氣中提取二氧化碳(CO₂)並永久封存的創新技術。以下是詳細過程與技術要點的說明: --- 1. 技術背景:直接空氣捕捉(DAC) DAC是一種新興的碳捕
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對資料中心的需求急劇增加,預計到2027年,近半數AI資料中心可能面臨電力短缺。報告指出,AI領域的用電需求將大幅上升,尤其是大型語言模型運行所需的電力,對能源基礎設施構成挑戰。專家建議,加速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應用,以應對未來電力危機,並推動能源結構轉型。
CB Insights最近發布的第三季氣候科技融資報告顯示,全球氣候科技融資金額降至四年新低,總額僅為48億美元。儘管氣候行動迫在眉睫,政府支持仍然是影響市場的關鍵因素。報告揭示了再生能源、供應鏈碳管理及二氧化碳產品應用等領域的投資關注,並且為投資者提供了市場洞察,助其把握未來的機會。
Thumbnail
在全球永續發展成為企業核心目標的今天,台灣各界也不斷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及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實踐。勞動部高屏澎東分署於高雄舉辦的CEO講堂,聚焦於企業永續競爭力議題,吸引了眾多企業高層參加。活動中,由高屏澎東分署分署長郭耿華致詞迎賓,華泰電子副總賴貞伶擔任主持,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則受邀
Thumbnail
在全球對環境問題日益重視的背景下,碳中和成為企業減少碳排放的重要策略。本文介紹碳中和的定義以及企業達成碳中和的三大核心階段原則:碳排放盤查、減量與抵換。文章透過具體方法,深入分析如何進行碳排查、設定減排目標、運用減排技術,提高透明度,並探索碳抵換方式,協助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旅程中邁進對抗氣候變遷。
Thumbnail
東京消息,能源科技初創公司Sustech計劃透過最新融資從投資者籌集5000萬美元,使其估值超過8億美元。該公司專注於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慧應用,以滿足全球清潔能源的需求。最近的融資由NGK Insulators領投,資金將用於建設綠色能源發電設施及提升電網穩定性。
Thumbnail
彭博社對於企業在使用碳抵換的行爲上進行了持續追蹤調查,近期整理報導顯示依然有些企業持續買進並使用被評為低效的垃圾碳權。這批調查研究以及報導所指涉之垃圾碳權主要標的為再生能源類別碳抵換專案,主要原因是這些專案缺乏外加性。意味著就算沒有這些專案,本身就具備經濟可行性,無論有沒有額外碳權誘因都會發生。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