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全民中檢預試 學子文學不佳

     台灣師範大學對三千名國小到大學學生進行「全民國語文能力分級檢定測驗」(簡稱全民中檢)預試,發現台灣學生缺乏閱讀、理解完整文章的能力,遇到和文意脈絡有關的題型,許多人甚至跳過不寫。除了國小不明顯,各級閱讀測驗題型,「文學性」答對率比「知識性」低近一成。

     負責開發閱讀題型的台師大國文系教授鄭圓鈴表示,台灣的國文教科書都在教「文學性作品」,但測驗結果顯示,學生對「文學性作品」的掌握能力,比「知識性作品」還差。

     文學閱讀測驗 僅六成九答對

     除了國小階段的初級受測結果較不明顯,其他各級兩種閱讀測驗題型的答對率都有顯著差距,「文學性」答對率比「知識性」低近一成。

     中級(國中)對知識性文章理解的平均值為七一%,文學性文章為六二%;中高級(高中與大學)差距更大,知識性平均答對率七九%,文學性只有六九%。

     推究原因,鄭圓鈴認為缺乏理解文章脈絡的能力,是答錯率偏高的關鍵。

     她舉例,中高級(高中畢業程度)一題出自《搜神記》「合抱樹」故事:韓憑之妻何氏被宋康王看上,強行奪走,韓憑因此自殺,何氏也動了輕生的念頭,準備在登高台時跳樓自盡。

     但古時的衣擺長,韓氏怕跳樓時被人抓住衣擺,於是預先「陰腐其衣」,將衣擺朽爛。後來何氏跳樓時,宋康王的隨從想拉住他,卻因為衣服已朽爛禁不住拉,何氏如願墜樓身亡。

     不能通篇思考 前後文難連貫

     題目問「其妻乃陰腐其衣」的目的,答案應是「避免墜臺獲救」,但四二%考生竟選擇「準備下葬壽衣」,可見沒有讀懂前後文。此類例子多不勝舉。

     鄭圓鈴認為,台灣各級學校的國文教育多注重修辭、語法教學,較少訓練學生理解全篇的能力;考試也往往只考部分文句、詞性等,不考通篇思考,產生「見樹不見林」的缺點。

     她表示,升學試考多考三百字的短篇,學校也跟著重視短篇。久而久之,學生碰到長文章就害怕,缺乏「閱讀策略」,尤其是文言文,沒辦法理解脈絡,抓出文中人物、情節的精髓。

     鄭圓鈴建議,國文教育應讓學生閱讀多元的課外讀物,一本一本的讀,而不是只讀課本上一小篇摘錄的文章。如此才能幫學生找到閱讀策略,增進閱讀能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