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沒有任何奇蹟 —— 讀東山彰良《我殺的人和殺我的人》

    「不管喜不喜歡,我現在正置身於這『1Q84年』。我所熟知的1984年已經消失無蹤不存在了。現在是1Q84年。空氣變了,風景變了。我對帶有問號的世界的成立方式,必須盡可能快速適應。就像剛被野放到新森林裡的動物那樣。保護自己的身體,為了生存下去,必須早一刻理解那個場所的規則,配合那個才行。」我想到1Q84的這段句子。
     
    時間往後調三十年,往前調三十年,小說裡在三十年前的老台北和三十年後的美國相遇,也就像是另一個1984和1Q84年。空氣變了,風景變了,人物相同,也或者不相同。那些曾經年少輕狂的肆無忌憚的,在那樣的天空下發出碎裂的聲音,故事失了控的長大。那些我們認識的,或者我們導致的,我們曾經牽連在一起的。
     
    四個孩子,三個家庭。誰的錯或誰的責任。只是在那個脆弱的年紀裡幻想的猛獸打破了現實的保護。東山彰良說這只能是一個沉痛的故事,故事裡,沒有發生任何一個奇蹟。他們只是一環扣著一環,誰都無法不受到影響。在1984年的台北,還沒有解嚴的台北,和歐威爾巧合的那一年,台北也像個青少年,裡面住著會跳霹靂舞的小人、帶著蛇面具的爬行的蠶蛹。事情只是這樣發生了。憎恨和膽怯很相似,作者說。
     
    如果自己可以許三個願望,小說的第一章裡男孩這樣想。如果是對布袋狼來說呢?東山彰良在訪談裡提到這原本是網路上連載的小說,寫一半突然覺得他們四個都可能變殺人犯,所以他寫了四種故事版本。是啊,東山彰良讓讀者猜猜誰是那個三十年後的布袋狼,但誰是或者誰不是其實都並不重要,不是嗎?
    日文的語句翻譯成了中文,色調彷彿還是差了一些,有些屬於老台北的灰,老台北的街,好像還是隔了一層距離,沒有吳明益筆下的親切。我想著小時候溢滿荷花的植物園,想著那些經過的少年。
     


    「如果說,《流》是光,那我希望這部小說是影。」――東山彰良
    ▎榮獲日本文壇三座重要獎項肯定!各大媒體絕讚好評!
    ▎直木賞作家東山彰良繼《流》之後,再度獻上以台灣為舞台的青春成長犯罪小說《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即將在台上市。


    【新書簡介】
    一九八四年。那一年,我十三歲。
    在暑假即將結束的兩天前。
    我們的人生從此完全變了調。
     
    二〇一五年,連續殺人魔「布袋狼」在美國遭到逮捕。「我」注視著底特律荒廢的街道,回想起在台灣度過的少年時代。三十年前,我就認識了「布袋狼」。
     
    一九八四年夏天。小雲剛失去哥哥,和牛肉麵店的阿剛和他的弟弟達達,還有整天打架,卻很有正義感的阿杰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四名少年決定執行一項計畫……
     
    布袋狼到底是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