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你想回到十八歲嗎——讀岸見一郎《變老的勇氣》

    amp-img-attr
    「高一的時候我只打算活到三十歲,因為正值青春活蹦的時候,…… 現在我則打算活到四十歲,不定長些。」朱天心在《擊壤歌》裡曾經這樣寫過。我們大概也都曾經這麼想過。只是我們總是被時間追著跑,可能只有停下來喘氣,或者跌了跤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緩緩的認真的思考關於變老這件事。
     
    變老是什麼?死亡是什麼?人生是什麼?活著是什麼?而幸福又是什麼?
     
    拿起這本書時先別急著翻開,我想這是作者真正希望的。先想想這幾個問題,試著回答自己,或者和身邊的人討論。別急著看作者提供的答案,那只是一種答案。
     
    在逐步高齡化的社會裡,這是我們集體必須面對的課題。但對於生命的徬徨,不只是現代的問題,也不僅只是老人的問題。西元前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或者春秋的孔子都談論過,十八歲的我們二十七歲的我們或者四十歲的我們也都必定曾經困惑過。
     
    活著的意義,就是單純活著本身而已。這是二十四歲的我給自己的答案。
     
    活著的意義,是讓自己幸福著。這是二十七歲的我給自己的另一個答案。
     
    作者岸見一郎問著,你想回到十八歲嗎?這個問題我曾經在某個網路心理測驗裡想過,現在的答案也依然沒變。開什麼玩笑。變老,是更多的擁有,好的或壞的回憶皆然。我們都有囤積症的潛質。只是關於靠近死亡,那是我們必須思考一生的哲學問題。在生命的其他階段,我們依然逃不掉死亡的或然率。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 (E.H.Erikson, 1902)最有名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論裡,最後的第八個階段也就是邁入老年的成熟期,他講的同樣是自我調整與悲觀絕望感的衝突,如何對待生活和死亡,如何走完人生最後下坡這哩路,能否達成子曰知天命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抑或悔恨悲傷恐懼。
     
    我們需要變老的勇氣,因為不能否認的,本質裡我們總是害怕變老,也害怕死亡,不論是重要他人,或者我們的死亡。
     
     
    關於變老,下面這個書單也非常推薦,或者讀讀我前幾本寫的《永遠的梭魚》或《性命出售》,也都是很不一樣的角度,讓我們去看看生命與死亡這回事。
     

     

     
    【新書簡介】

    人生,下坡路段才最精采!

    活著,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也會逐漸發生變化。年輕時,這種變化是「成長」,但曾幾何時,卻變成了「衰老」。

    我們總是害怕變老,如果將年輕視為人生的顛峰,年老就代表一路走下坡,漸漸失去一切。但其實有些事,必須等自己老了之後,才能夠真正瞭解;有些事,正是因為年輕時持續努力,到了這個年紀,才有辦法完成。

    能夠將至今為止的人生中,所有自己學過的知識、體會過的經驗加以整合,是一種莫大的喜悅,也是「變老」才能夠擁有的特權。

    沒有人可以知道自己還能夠活多久,這個事實無法改變,但我們自身的意識可以改變。我們與其被過去束縛、為未來擔憂,更應該珍惜「眼前」、「當下」,思考有限生命的使用方法。

    阿德勒曾經說,「人生就是邁向目標」,無論活到幾歲,生命都可以不斷「進化」。我們不需要「向上」跟別人競爭比較,而是要以「向前」改變現狀為目標。我們不需要用「扣分」苛責自己,而是要用「加分」激發生命的熱情。

    抱著「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的態度生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喜歡自己真實的樣子,專注在目前想做、有能力去做的事,你會赫然發現,每個人都希望老後能夠「得到」幸福,但其實活著本身「就是」幸福。

     

     

    【作者介紹】

    岸見一郎

    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系博士課程修畢。曾任教於京都教育大學教育系、甲南大學文學系、奈良女子大學文學系、京都府醫師會看護專門學校、京都聖加大肋納高中看護科。除了專攻西洋古代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並成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的諮商心理師以及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2013年他與古賀史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各種語文版本已累計銷售突破350萬冊,並被改編成電視劇和舞台劇。另著有《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不教養的勇氣》、《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等多本暢銷書,也在亞洲各地掀起一股阿德勒心理學風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