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ll Boksoon我是跟The Mother一起看的,兩部上映時間差不多,我很驚訝美韓兩國竟然能不約而同產出核心內容這麼相似的電影,是編劇約好了還是2023年女權電影真的崛起了?
兩部電影的核心都是講述「去父留女」的母親如何在男上司追殺下保護女兒,片名剛好就是這兩位母親的名字。
去父留女是跟比從母姓更實際、激進的行為,The Mother被問到女兒的父親是誰時,她堅定地說She's mine;福順的女兒吉在鍈更是從母姓姓吉,完全不知道父親是誰。一位母親絕對知道女兒是不是她的,但父親是一個虛假的、狐假虎威的、不自然的概念,父親是男權社會下的母親拱手創造出來的身份,父親永遠要擔心孩子有可能不是他的,這也鬧出了古今中外不少綠帽笑話。
Kill Boksoon跟The Mother這兩部電影告訴我們,足夠強悍的女人要是不在意自己女兒父親的身份會怎樣,要是女兒成長在「沒有父愛」的家庭會怎樣,那就是--不會怎樣。兩部電影劇情邏輯其實都有硬傷,但觀賞起來都很舒適,我很喜歡母親是殺手和獵人的設定,但The Mother較少描繪母女本身的生活,比較起來我更喜歡Kill Boksoon的劇情張力,或許因為我更能共情東亞的母女關係。彈無虛發的殺手福順最怕的是女兒的教育,在鍈坦白自己是同性戀,殺人不眨眼的福順瞬間支支吾吾不知道要說什麼,最後還去安慰女兒。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兩部電影的女兒都完美繼承了媽媽的殺氣,在鍈捅了騷擾自己的男同學,Zoe變成出色的獵人。她們原本都不理解媽媽在幹嘛(因為媽媽在忙著殺人),跟媽媽賭氣,這兩部電影好就好在媽媽們也沒有打著「為妳好」的旗幟打壓女兒,更不會叫女兒迎合patriarchy下對女兒的規訓,而是靜靜接納她們的本性,因為她們是她們的女兒。
2023年,這兩部電影的出現是很好的開始,也許是女權電影開始成熟、「破」成功的象徵,破完才要「立」,所以我不會對這兩部過於苛求,先求有再求好。先前眾多電影裡的母女關係都相當膚淺,不是根本看不到她們的存在、當個背景板互相舔舐傷口,就是母親跟女兒雌競。仔細回想,我喜愛的Kill Bill和《親切的金子》,雖然女主角的塑造皆比Kill Boksoon和The Mother好上許多,但裡頭的母女關係只是點到為止,我們不知道Beatrix和金子的女兒們會步上什麼後塵,Kill Boksoon和The Mother則是直白地告訴我們:別擔心,在鍈跟Zoe會過得比她們的母親好,會比她們的母親強。這讓我想到《芭比》(之後會好好寫一篇影評)裡的一句話:母親的作用,就是站在原地,讓女兒知道自己走了多遠。
Kill Boksoon與The Mother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成功勾勒出了母女關係的衝突和複雜度,兩對母女各有其頑劣囂張的個性,這比讓她們當男性親友豐功偉業的路人甲好太多了,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聚焦強大的母親和女兒的電影,我也很期待女權電影會「立」成怎麼樣。這兩部電影總的來說是美好的,母親愛女兒,女兒愛母親,多麼美好,好像patriarchy從來不存在,但兩位母親的悲劇正是patriarchy裡貪得無厭的父親一手造成的,她們與她們的女兒從廢土中長出堅韌枝葉,可惜現實中多的是比這糟糕萬倍的母女關係,母親恨女兒,女兒恨母親。如果有電影誠實拍出現實生活母女如何在patriarchy的摧殘下自相殘殺,我會支持,聚光燈放在女人身上是好事,可是我不會去看,我的潛意識認為這種電影要到「立」的後期才會有人深入探討,也才有探討的必要。再說一次,電影並不需要如實呈現事實,它只需要宣揚某種意識形態,我只想看宣揚母女之間緊密連結、母親執生執死力量傳承給女兒的電影。正因為我本人現實的母女關係已經夠糟糕,我才能從Kill Boksoon與The Mother體會到那難以奢求的美好。
關於去父留女,那就不得不提到《仲夏魘》(Midsommar),它用很隱密的方式呈現去父留女實踐的可能性,我在觀看時甚至沒有直接發現。前中期有點無聊,就是很普通的恐怖片鋪陳,有點《聖山》的感覺,後期有趣了起來,看似奇怪的邪教細想其實比世上大部分正經宗教有理許多,想死了就去死,女性們圍成一圈跳舞,採完男性的精子後就把他殺了,這不能叫邪教吧,這應該叫正義聯盟。雖然《仲夏魘》整體基調跟Kill Boksoon與The Mother不同,但核心是相同的--女性才是生育的主體。這是事實,卻被大多數人無視或掩蓋。母女與母子、父女和父子本質不同,女兒在母親還在姥姥子宮裡時就存在了,因為女性的卵子在她還是胚胎時就已形成,我們都曾經跟母親一同待在姥姥的子宮裡。父子關係不論怎麼拍都有惡毒的意味,我們都知道他們背後有個消失的母親,或者說,消失的子宮和姓名,父親同時是母親,父親生育了子,子是待成為的父,真熟悉,這不就是patriarchy和某些宗教運作的根基嗎?
母子跟父女則是相反的兩個關係,從胯下生出刺向自己的尖刀,這是男寶媽與男寶;父親是壓迫女兒的社會的一份子,他對待女兒或許比對待妻子好,或許不會,但隨父姓的女兒終究是父親的一份資產,和其它男性主導的家庭結合聯姻的工具。在真正的母系社會,母親生下男性後代會扔掉,女性後代根本不會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更別說稱他一聲爸爸。因此任何描繪母女和姊妹關係以外的親情電影都有滑稽的味道,這味道來自於patriarchy本身就是個極其不自然的概念制度。文藝作品無法掩蓋自然的真相,看動物紀錄片就會發現,母親和女兒、姊姊和妹妹之間才有最緊密的連結,此後看歌頌父子情的電影就像看到年老色衰被拋棄的雄獅抱著他的兒子激情憤慨地說「兒子,爸爸愛你!」雌獅和她的姊妹女兒們會管這些雄獅嗎?她們正在快活地狩獵呢,人類竟會被這種大自然根本不會出現的、自己虛構的父子情感動,不覺得可笑嗎?
這三部電影的通病是男性依然為群體的領導或是女主的忠心助手,但跟現代社會一樣,女性們會隨著時間自動創造女性同盟,無論是追隨福順的年輕殺手金詠芝、獲得母親信任而收養Zoe的另一個母親還是安撫Dani的信徒們。電影裡的男性都跟現代社會一樣,懦弱、險惡、暴力跟醜陋,不幸的是他們都有當父親的機會,幸運的是女人開始覺醒了,拋下他們再也不回頭。男人沒有繁衍後代的能力,一旦女人停止造父,父就不存在,或許男編劇沒想表達這麼深層的意思,但真理就是一切的歸宿,無論拋出什麼,都會有個拉力將事物引到真理的面前。最後還想說,我很喜歡Kill Boksoon跟The Mother這兩個片名,直截了當表明兩個女主的存在。The Mother裡母親沒有名字,正如她的職業特性,她不能有名字,同時女人一旦成為母親,她之前的人生就被抹滅了,她的名字變成了母親。Kill Boksoon顯然致敬了Kill Bill,而且kill和Boksoon的姓Gil音同,Boksoon最後成功殺了自己的老闆車閔圭,片名為何不叫Kill Mingkyu?Boksoon一直被追殺,但她是殺不死的。
劇情:8.3/10
演技:8.5/10
女權程度:8.8/10
推薦程度:8.7/10
劇情:7.8/10
演技:8/10
女權程度:8.2/10
推薦程度:8/10
劇情:6/10
演技:7.5/10
女權程度:8/10
推薦程度: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