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3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方格子徵文】當科學說謊時:Unclick Chemistry

前言

今天容我說說一則故事。這故事在一般社會大眾之間是冷門新聞,卻在科學界當時算引起小騷動。

我和這故事沒有直接關係,倒是在學術研討會(seminar)見過故事主角。而我一位朋友曾在主角之前任職的化學系是博士生。當這則化學新聞發生時,我立刻從我朋友那裡得知,讓我小小驚訝了一下。

科學讓人有「只說真話沒假話」的感覺。但「通常」是,卻非「永遠」是。畢竟,科學的背後是。那些科學定律不騙人,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真理。可是通過人的觀察和歸納,呈現出的模樣究竟離本質多近,得看那個人的本事,是否能經得起重複性(reproduciibility)的考驗。

就是有那麼一群人,用科學語言說得煞有介事,出盡風頭,事後卻被人揭露是假的。但是當論文的鋪陳看起來如此完善完美,很難引起別人的質疑。

除非有火眼金睛之人看出貓膩。或有仇家不肯放過,或有對手想扯後腿。

在真正進入我要說的科學謊言之前,請先忍受我的長篇背景鋪陳。

因為背景的部分很長且有些專業術語,您可以直接跳過背景鋪陳,點選左邊表單中「美麗的謊言」,瀏覽我提供的謊言故事。



背景: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Click Chemistry (喀嚓化學)

背景1: 頭疼的化學合成

在千禧年左右,差不多是藥物研究領域鑽研藥物分子高峰期,需要快速大量合成各式化學分子作為研究標的。藥物合成,或是化學合成,有點像搭樂高或是組 IKEA 傢俱那樣,鍵接起來就好了。

說得簡單,做起來真是不易啊。

作為鍵接的「鍵」,有時很容易斷掉(看什麼化學環境,太酸太鹼,有水有光等等)。有些鍵合成時很麻煩,高溫高壓耗時不說,還怕水怕氧怕光,嬌貴的很。再者,別以為發表的學術文章能輕易複現 (reproducible),很多都是他們做得出來,旁人做不出來。原因呢?自己找。

就算熬過去,合成出來,還要面臨產率(%yield) 的挑戰。不可能有100%產率,除非你是點石為金的神仙。為什麼呢?反應並非心想事成,會有不少副產物 (side products)。就算你下的料通通變成你要的產物,萃取提純就會有量的損失(比如你想法把一瓶油全倒出來,瓶子裡總會剩那一咪咪)。

如果產率有90%以上,就該感動得流淚;80%以上算可以了。40-60%很常見。問題來了。通常合成複雜的藥物需要很多步,大概十幾步起跳。如果每步產率90%,總共有十步,你的總產率將會是(0.90)10 = 0.35,大概35%產率。

因此,找出(1) 對環境不敏感(不怕水、氧、光),(2) 省能源(常溫常壓短時),(3) 產率高,(4) 容易提純的化學反應,對藥物合成是一大福音。


背景2: Click Chemistry 的神妙 

大約在 2000 年,合成大神 Barry Sharpless 提出一個概念:能否向IKEA學習,設計出「接榫」的安裝卡榫,放在一起「喀嚓 (Click!)」就成。對於成為特別的卡榫,他提出了幾項必須符合的條件,其中之一,形成的鍵必須熱力學穩定(thermodynamically stable)。也就是說,熱力學穩定的「鍵」很難被斷掉,真金不怕火煉。

Nobel Prize organization 網站

他提出了末端炔 (terminal alkyne) 和疊氮 (azide) 兩個官能基 (functional groups)作為卡榫。一個分子安一個末端炔,另一個安上疊氮。兩者放一起「喀嚓」形成穩定的碳氮環鍵。

無獨有偶,就在2000-2001 這段時間,SharplessMeldal 各自獨立發現了用這兩個卡榫做反應的條件。兩人都用的亞銅離子Cu (I) 作為催化劑,常溫常壓還短時間。更甚者,Sharpless 拿常見便宜的銅離子 Cu (II) 加上維他命C 還原成亞銅離子Cu (I) ,不僅讓合成成本大大下降,反應還能在水裡進行,不怕氧,提純超級方便,沈澱去掉不要的東西,收乾液體即可。有時手殘如我,從沒在喀擦化學反應上失手過。

如此造福人類的化學反應當然被大大的利用和研究。其中,一位女教授Bertozzi 把Click Chemistry 應用在生物研究,把螢光分子喀嚓到細胞表面的醣分子,而且細胞還能繼續正常運作,提供研究細胞活動的方法。

就在2022 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Click Chemistry,由 Barry Sharpless, Morten Meldal, Carolyn Bertozzi 平分榮譽。

我念碩士時,在學術研討會上聆聽過Sharpless的演講。他的威嚴還有不好惹,令人敬畏和印象深刻。



美麗的謊言:Unclick Chemistry 


有人砌牆,就會有人拆牆。

這在科學界很常見的,就像孩子的心思。你能鍵結起來,我難道就不能嘗試拆掉破壞嗎?

大約是2011 年,德州名校UT的一位名叫Christopher Bielawski化學教授,在大名鼎鼎的《科學》學術期刊(Science) 發表了他的新發現。


他聲稱,藉由機械力量 (mechanical force),比如說超聲波 (Ultrasound, 可以想像成眼鏡店裡幫你洗眼鏡的那台有水機器),可以把Click Chemistry鍵結起來的碳氮環鍵「拉斷」。他後續相關研究都與此相關,發了幾篇文章。既然Sharpless 叫自己的合成為Click Chemistry,他的發現是Unclick Chemistry (打開喀喳鍵結)。

記得我還是碩士生時,差不多就是2011年,我們學校的學術研討會 (seminar)邀請他來演講。由於我在實驗室裡做 Click Chemistry 反應做了不少,自然好奇,是什麼方法能夠拉斷這碳氮環?

那時我很菜,英文聽得並不是完全很順,只覺得「哇,超聲波震一震就能斷,真有那麼神?」當他演講完以後,坐在台下的系上大牌老教授立刻尖銳發問:「你怎麼能確定超聲波輸入的能量,強大到打斷Click reaction 的環?要知道,當初設計這反應時,是非常的熱力學穩定,放出大量的能量,所以才很穩定,被流傳使用很廣很久。」

Bielawski 在台上輕鬆地聳聳肩,一副「我就是這麼神」的模樣回答:「我知道啊!所以我們實驗室才很驚訝,竟然用超聲波就可以反轉Click reaction。」



謊言破滅時

2014 年,Bielawski 的幸運之蔭被揭了。

有位讀者發了電子郵件給《科學》,質疑Bielawski的數據。他所在的學校隨之發起地毯式調查,一一檢視那篇文章裡的所有數據和表圖,還有原始數據 (raw data)。

檢查完後,發現超過50%的表圖不可信,因為原始數據的取得和處理(data processing)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之後,這篇文章被《科學》標註有疑。

他對 C&EN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說,他的實驗室成功地重複文章中被質疑的實驗,發現結論並無改變。後來,他要求《科學》期刊撤下文章。同時,他所屬的學校在進行完保密調查後(confidential investigation),得出這是科學不當行為 (misconduct),卻沒有更詳細的敘述。

他也提到,「前組員」(他的學生)後來承認數據造假。但是面對週刊更多的問題,他只能說不能回答,只能由德州學校來回答。而學校當然是閉口不談。

最後的結果,他之前發的幾篇相關學術文章都撤下,而他本人也被學校化學系開除。被開除後,名譽嚴重受損的他,去了哪裡呢?去了南韓繼續當教授。


謊言無處不在,科學界也有。作為指導教授的他,實在有責任看穿學生的數據造假,尤其是當一切看起來美好得不真實。或許他也急功近利,想要趕快闖出名聲?結果賠上一輩子的名譽。

儘管是重量級的學術期刊,仍然會出毛病。我們只能靠自己,用自己的思辨邏輯能力,辨別真偽善惡。任何人事物都一樣。




參考資料將過幾天標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小莫評劇 & 小莫書房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