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靜坐靜心空無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延伸武功:
欲靜心空無,越無法空無,欲靜心放下,越無法放下。

人體是陰陽共處而共生,無法調和即生疾病。

靜坐雖名靜坐,外雖靜,實則體內五臟六腑動之甚烈,以內煉臟腑先天之功,取其陰陽共生平衡之理。 對毫無基礎之人,直接靜坐反而心煩意亂,萬馬奔騰,俗心纏身,拋不開且放不下,因現代人已喪失純真古樸之心,物欲纏身而難以靜。

故宜先動態暖身打拳,柔身導引易筋吐納調息,稍微動動四肢全身所有關節,平衡陰陽氣態,外雖動,內實靜,愈動愈靜,乃修煉之道也。

打快拳。越動越靜。 待得心念專注,氣清純正,再輔以靜坐修功,乃得真靜。 靜坐時可唸經文咒語輔助,如大學中庸之經背誦之,立刻靜。


avatar-img
53會員
418內容數
武功鶴拳煉精。道功鶴功守神。武道雙修精神。 仙鶴武祖傳伏羲先天八卦三十六門武道。天一生水。 武功以快打慢武煉火。道功靜坐存心養性文烹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武道龍鶴山 的其他內容
武道莊世裕祖師語錄。打贏擊倒對方才是養生。 養生是能擊倒對方。打不贏是養死。 打贏了再來修道養生煉丹道功。 一時迷惘無非頓悟。
延伸武功關雲長。 留下關刀絕招。關公夜讀春秋。春秋乃易理之象。 春卯秋酉精研春秋易理。如風澤中孚卦鶴鳴之象。卯酉一沖越沖越旺。 一生征戰無數過五關斬六將浮沉又至為忠誠。 死後玉皇上帝封神為關聖帝君。直升大帝。 又如何能成為佛教伽藍菩薩呢?又如何能成為OO古佛? 關雲長變印度人了嗎?請問印度有關刀嗎?
修煉武道精神宗旨。 武精道神。忠義禮忍為根本方得精華。 終極目標:消滅偽惡醜。追求真善美。 偽。虛假不真誠。 惡。心毒貪嗔癡愛。心魔。 醜。身毒酒色財氣。身鬼
武道師兄弟及學生問候語:福壽無量。 已包含賜福延壽祝福感謝開創光明。福壽皆來。開創福氣壽命。 消災解厄賜福延壽再保安寧。 積極廣大無量放大光明。比平安。感恩。謝謝。不知強數千數萬倍至無量。 故。福壽無量。就好。口稱福壽無量觀。武道精神觀無量。
古道文化。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有拜師者稱師父。師父乃傳武傳道修業解惑。 古道文化皆有拜師禮。有拜師者自然知曉師父生日壽辰。 若不知師父生日壽辰幾乎能確定:此人未拜師。甚至是冒充。 甚至請拳禮細微處亦不同。 稱師傅者是此人不懂。 師傅只傳技藝不教修道煉武授業。如土水師傅。麵包師傅。工程師傅。
拳套打很快不適搏擊實戰 重整修練修正 拳套打超快不適合搏擊格鬥。和實戰搏擊不同。 實戰搏擊是瞬間演作的快。無法預知測試。 兩者大大不同。必須修正。 浪子快快回頭。落葉知秋。憂鬱苦辛方能創造。 捨棄拳套。只需三和弦疊組變化即可。
武道莊世裕祖師語錄。打贏擊倒對方才是養生。 養生是能擊倒對方。打不贏是養死。 打贏了再來修道養生煉丹道功。 一時迷惘無非頓悟。
延伸武功關雲長。 留下關刀絕招。關公夜讀春秋。春秋乃易理之象。 春卯秋酉精研春秋易理。如風澤中孚卦鶴鳴之象。卯酉一沖越沖越旺。 一生征戰無數過五關斬六將浮沉又至為忠誠。 死後玉皇上帝封神為關聖帝君。直升大帝。 又如何能成為佛教伽藍菩薩呢?又如何能成為OO古佛? 關雲長變印度人了嗎?請問印度有關刀嗎?
修煉武道精神宗旨。 武精道神。忠義禮忍為根本方得精華。 終極目標:消滅偽惡醜。追求真善美。 偽。虛假不真誠。 惡。心毒貪嗔癡愛。心魔。 醜。身毒酒色財氣。身鬼
武道師兄弟及學生問候語:福壽無量。 已包含賜福延壽祝福感謝開創光明。福壽皆來。開創福氣壽命。 消災解厄賜福延壽再保安寧。 積極廣大無量放大光明。比平安。感恩。謝謝。不知強數千數萬倍至無量。 故。福壽無量。就好。口稱福壽無量觀。武道精神觀無量。
古道文化。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有拜師者稱師父。師父乃傳武傳道修業解惑。 古道文化皆有拜師禮。有拜師者自然知曉師父生日壽辰。 若不知師父生日壽辰幾乎能確定:此人未拜師。甚至是冒充。 甚至請拳禮細微處亦不同。 稱師傅者是此人不懂。 師傅只傳技藝不教修道煉武授業。如土水師傅。麵包師傅。工程師傅。
拳套打很快不適搏擊實戰 重整修練修正 拳套打超快不適合搏擊格鬥。和實戰搏擊不同。 實戰搏擊是瞬間演作的快。無法預知測試。 兩者大大不同。必須修正。 浪子快快回頭。落葉知秋。憂鬱苦辛方能創造。 捨棄拳套。只需三和弦疊組變化即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靜坐修煉,其實可以看成是一個讓身心回歸平靜、找到內在力量的過程。整體的關鍵是“靜”,因為只有讓心真正靜下來,才能讓內在的能量自然流動,逐步達到更高的修煉層次。下面來解釋靜坐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希望幫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實踐。 靜坐的核心思路 靜坐就是在靜中找到動力,在動力中回到靜的狀態。簡
問:靜坐被打擾,岔氣、內傷怎麼辦? 你的心安住在所緣境當中,專一相續地安住最重要。至於外在境界怎麼變化,怎麼天旋地轉,我這個身體怎麼樣變化,這個不重要。我們的用功方法對不對,這個才是重點。 問:剛下坐氣還不順,會喘,是喘相嗎?這正常嗎? 問:風相、喘相、氣相,對初學者而言只是一種名相,可以示範舉例嗎
所以我們要練習能夠放鬆,這也是一種修行。當然放鬆跟放逸不一樣,放逸是到處攀緣,放鬆是專注的情況之下,專注而放鬆。 四肢和軀幹調整好以後,再來就是面部,「閉口,舌抵上牙齦」。
Thumbnail
止,可以整合身心,讓身心回到當下。 唯有藉由止,你才能夠體驗到平靜與專注,與生命相遇。 藉由靜坐,停下身心的各種活動,保持內心的止靜,你會變得更加安定與專注,你的心也會變得更加清澈。此時你可以覺知內心語周遭正在發生的事。 就先從停下身體的躁動開始。當身體止靜時,除了呼吸,你更無須注意其他的活動
我們剛開始初學的時候,掌握自己的心不是很清楚,你就看你的身體。身體很緊繃,很用力,感覺無法放鬆,那就是心太緊繃了;相反的,如果身體鬆鬆垮垮的,彎腰駝背,那就是心太渙散了。這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所以在坐之前,要像這裡說的這樣,先調一下四肢。其實入禪的每個細節,都會影響到後面的打坐。一些小細節你可能覺得沒什麼,比如腿沒放好,或手沒放好,身體歪一邊,你覺得沒什麼,但是它對後面靜坐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有時候可能因此氣脈不通或者混亂,進而影響到我們心的寂靜。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收攝五根根本的方法是什麼?是你對外境完全沒有攀緣心。為什麼你對外境沒有攀緣心?因為你平常靜坐修止觀習慣了。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在山林道場當中悠游自在地用功,而不會去攀緣。因為我們五根攀緣,它會養成慣性。就像一個人生病,病得越久越難醫,道理是一樣的。世間的人到處攀緣,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產生出來。
Thumbnail
靜坐修煉,其實可以看成是一個讓身心回歸平靜、找到內在力量的過程。整體的關鍵是“靜”,因為只有讓心真正靜下來,才能讓內在的能量自然流動,逐步達到更高的修煉層次。下面來解釋靜坐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希望幫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實踐。 靜坐的核心思路 靜坐就是在靜中找到動力,在動力中回到靜的狀態。簡
問:靜坐被打擾,岔氣、內傷怎麼辦? 你的心安住在所緣境當中,專一相續地安住最重要。至於外在境界怎麼變化,怎麼天旋地轉,我這個身體怎麼樣變化,這個不重要。我們的用功方法對不對,這個才是重點。 問:剛下坐氣還不順,會喘,是喘相嗎?這正常嗎? 問:風相、喘相、氣相,對初學者而言只是一種名相,可以示範舉例嗎
所以我們要練習能夠放鬆,這也是一種修行。當然放鬆跟放逸不一樣,放逸是到處攀緣,放鬆是專注的情況之下,專注而放鬆。 四肢和軀幹調整好以後,再來就是面部,「閉口,舌抵上牙齦」。
Thumbnail
止,可以整合身心,讓身心回到當下。 唯有藉由止,你才能夠體驗到平靜與專注,與生命相遇。 藉由靜坐,停下身心的各種活動,保持內心的止靜,你會變得更加安定與專注,你的心也會變得更加清澈。此時你可以覺知內心語周遭正在發生的事。 就先從停下身體的躁動開始。當身體止靜時,除了呼吸,你更無須注意其他的活動
我們剛開始初學的時候,掌握自己的心不是很清楚,你就看你的身體。身體很緊繃,很用力,感覺無法放鬆,那就是心太緊繃了;相反的,如果身體鬆鬆垮垮的,彎腰駝背,那就是心太渙散了。這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所以在坐之前,要像這裡說的這樣,先調一下四肢。其實入禪的每個細節,都會影響到後面的打坐。一些小細節你可能覺得沒什麼,比如腿沒放好,或手沒放好,身體歪一邊,你覺得沒什麼,但是它對後面靜坐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有時候可能因此氣脈不通或者混亂,進而影響到我們心的寂靜。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收攝五根根本的方法是什麼?是你對外境完全沒有攀緣心。為什麼你對外境沒有攀緣心?因為你平常靜坐修止觀習慣了。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能夠在山林道場當中悠游自在地用功,而不會去攀緣。因為我們五根攀緣,它會養成慣性。就像一個人生病,病得越久越難醫,道理是一樣的。世間的人到處攀緣,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煩惱產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