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9|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2023年投資績效年度回顧

又到了年底,在每年年底記者喜歡幫每位股民計算一下投資績效,到底股市財富增加了還是縮水? 

這三年來,2021年平均每個股民賺了96萬元,2022年平均股民賠了100萬元,2023年平均股民賺了90萬。2023年記者計算的base就是以市值多了11.22兆,股民有1248萬人,直接相除差不多是89.9萬。所以記者得到的結論是,2023年平均每位股民賺近90萬元。每年都是用同樣的模式計算出來的,如果以3年平均,每位股民的資產增加了28.7萬。 


對散戶而言,如果你撐得過三年,理論上你的資產增加應該是正報酬的,如果你是2022年初才進入股市的,那理論上你很可能還沒達到正報酬,或剛好介於正負報酬之間。但是只要你能一直存活在市場上,你的財務報酬將會隨著市場的成長而增加的。因為投資靠的是企業的獲利,分潤而共享成果,當你投資的企業仍舊在持續的獲利,身為股東的你一定能分享、得到企業正向經營的成果,當然前提是你不能拿過高的價格去取得股權,因為投機者已經把公司未來幾十年的預期分潤成果,以價差的形式先行取走了。


就我自己而言,我把投資拆成幾個面向,分別來評量投資報酬率


一、財務面向

之前也有提過了,我以我自己的定義,提出了兩個指標來衡量我的財務報酬率。

①累積獲利率:公式=累積獲利金額/最後的總投入成本。

②年平均報酬率(不同於IRR):公式= sum(年報酬率)/投資年數

因為自己的投資風格偏向價值投資,價值投資的優點是可複製,低風險,高成功率,雖然賺不到快錢,但容易賺到應有報酬的投資方式,也是進可攻退可守的保守投資模式。

2022年底價值投資了6年的年平均報酬率(不同於IRR):9.8%/年,到今年2023年底的7年平均報酬率(不同於IRR):9.3%/年,可以發現隨著投資年度增加,報酬率波動也變小,更趨於穩定。

在2023年2月時已經達成自己設定的被動收入目標後,便自行悄然離開職場這個老鼠迴圈,也在五月時發現了所得稅需要繳到近百萬恐怖的意外,有稍微的打亂了自己原先把現金流壓縮得太緊的財務規劃,接著2023年8月也把擱置沒在住的房產處理掉,看起來接下來的財務部分算是穩定、且已經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在理財上,靠著複利效應已能達到讓自己滿意的績效。

 

二、心靈成長面向

花了一年的時間把新舊約聖經讀完一遍,每次讀完一遍都會有一些新的領悟與不同的看見與衝擊,2024年可以把束諸高閣的生命讀經再拿出來好好的看一看。理財、傳記、管理類的書今年也看了不少,上半年的書多是從文化局圖書館借來的,在有時間期限的壓力,必須在歸還時限內看完,所以一本書的後半段大多囫圇吞棗式的看完。索性我在下半年調整成不一定要把書看完,如果真的很值得必須看完,就去買電子書回來慢慢消化,如果沒有或不急的話就再排隊預約借書,總之這部分覺得放慢腳步之後,似乎更有收穫。從量上面的統計值來看並不算多,以實體書來算共計16本(不含電子書),加上電子書的話,差不多一個月可以讀2~3本。

 

三、健康面向

健康絕對是值得花任何代價去投資的事,以今年七月健檢結果,血壓、血脂與往年比,有些微的進步(依舊還是落在超標線一些),推測應該是跟離職後有較多的時間從事登山與跑步活動有些相關。今年也參加了4場10公里的迷你馬拉松(原先只設定1場)賽事,10公里雖然對專業跑者來說是小菜一碟,但在2023年以前的我來說,也是一項難以跨越的鴻溝,對我來說是個重要的里程碑。年跑量也達成了年初所設定的800公里目標(實績1181公里,日平均3.2公里),而附帶的驚喜是發現自己最大攝氧量的數值有驚人的進步,以我的年紀來衡量,從年初的"標準",到年底的"很好",提升了2級。也希望在2024年可以達到"極佳"的狀態。這部分的投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累積,才能真正看出成效(大概會在70~75歲以後能有明顯的差異)。

 

四、旅遊面向

親子旅遊的體驗是難以取代、共同創造出來的回憶,自己也常會回想起過往與父母親的一些外出旅遊的點滴,雖然我也很喜歡看別人的旅遊體驗,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今年的東部池上、香港迪士尼兩個外宿家庭旅遊,也算是個美好的投資成就,近期女兒都還會常常跟我討論一些旅遊情景與回憶瑣事,這項投資絕對是使其成為美好、穩賺不賠的投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