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ocrioceras cf. annulatum
Cephalopoda 頭足綱
Ammonoidae 菊石目
Allocrioceratidae 異角菊石科
Allocrioceras 異角菊石屬
產地:黎巴嫩 (Limestone deposits of Hjoula, Lebanon)
年代:晚白堊紀森諾曼階 ( Upper Cretaceous , Cenomanian ,98 mya~95 mya )
A.annulatum為生存於中白堊紀到晚白堊紀時期的菊石,屬於底棲性,身體埋藏於泥沙中,本種為2004 年因其外表近似於Shumard 於1860 年所發表的A.annulatum而歸類為Allocrioceras cf. annulatum,異角菊石的屬名 "Allocrioceras" 中的 "crio" 源自希臘文 "κρίος" (krios),意思是 "彎曲的角",這與異角菊石殼體的形狀有關,"ceras" 則源自希臘文 "κέρας" (keras),意思是 "角",這在菊石的命名中很常見,因為菊石的殼體形狀通常像一個螺旋形的角。
A.annulatum大量分佈於黎巴嫩的Hakel及 Hjoula地區,可發現直徑0.5公分到7公分不等的個體,部份較大的個體具有口蓋及胃部的痕跡。
異角菊石類在 Cenomanian 時代(白堊紀中期)黎巴嫩的出現,可能與當時全球海平面上升導致的遷徙有關。 全球海平面上升創造了新的遷徙路線和棲息地,這可能促使異角菊石類擴散到黎巴嫩地區。
研究發現,異角菊石類的殼體形態具有多樣性。 例如,有些異角菊石類的殼體呈螺旋狀,而另一些則呈直線狀或彎曲狀。 這種形態多樣性可能反映了它們對不同環境和生活方式的適應。
對異角菊石類殼體上的裝飾和生長模式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它們的發育和演化過程。 殼體上的裝飾,例如肋骨和結節,可能具有防禦捕食者或增強殼體強度的作用。
通過與其他地區的異角菊石類化石進行比較,可以推斷它們的地理分佈和演化關係。 例如,將黎巴嫩的異角菊石類化石與其他地區的化石進行比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它們在白堊紀時期的遷徙路線和演化關係。
完整的黎巴嫩異角菊石,直徑約5 公分
可以看到口蓋及頭足的痕跡
胃部的痕跡
尾部
另一塊口蓋閉合的個體
可清楚到口蓋及氣孔
環紋異角菊石與大眼鯖鯡(Scombroclupea macrophthalma)
其他塊較小的個體(直徑約1 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