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指數:3.5顆星
不適合對基本經濟學沒有概念的人閱讀,但是適合有概念想深入探討通膨的人。
一、通膨的成因與影響
通貨膨脹(通膨)指的是物價水平普遍持續上升的現象,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造成通膨的主要因素包括:
衡量通膨主要依賴幾個指標,其中最常用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CPI 反映一般家庭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動,需要以下調查:
除了CPI,還有其他指標如PCE、PPI、ECI(美國僱傭成本指數)和HICP(歐元區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用於不同的經濟分析和政策制定。
CPI作為一項統計數據,會有許多可能發生的偏誤:
通膨的解讀有許多法則或效果,著名的Phillips Curve等方法都可以讓我們對於當下應該要放鬆金融環境或緊縮有更好的方向。
總體來說可以總結成下面這張圖,不同的名目利率的變化方式對於通膨的長短期的效果是不一定的。
至於長年以來美國聯準會或台灣的2%的通膨目標則是沒有任何根據。
有通膨就有通縮,通縮可能是比起通膨更難解決的問題。
若通膨過低或接近於零,可能會陷入通貨緊縮的循環
為應對低通膨,經濟政策可採取措施包括:
通貨緊縮(通縮)指物價水平普遍持續下降的現象。主要成因包括:
通縮在某些情況下(如技術進步)可能有利。
本書在探討通膨方面給出了較為非主流的見解,例如認為通縮有益、通膨是國家為了減少債務而故意不使它消失等等。
我沒有很認同書中對於通縮的觀點,拿日本舉例,日本陷入了長達20年的通縮,對於國家的生產力、創造力都有很大的抑制,甚至因為長期的負利率催生出許多靠借貸維生的殭屍企業,這些都會嚴重的影響國家的競爭力;但是對於書中通膨2%的觀點比較認同,2%的通膨數據到底對於經濟體的影響是怎麼樣沒有人知道,或許2.5%其實更好?或許1.5%我比較不會買不起東西?
總而言之,面對目前高通膨的社會,我們應該先了解通膨、探討通膨成因,才能對未來的財務規劃有更進一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