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2|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談談科幻神作《拾荒者統治》(Scavengers Reign)到底在講什麼?為何讓我驚豔?

    前些日子,被朋友推坑這部劇——拾荒者統治。故事主要講述一群在宇宙運送貨物的飛船因為一次失事,而流落到未知星球的故事。
    現在講劇本很流行高概念這個詞,也就是用一句話來表達這個故事的重點,這樣的故事方便大眾理解,受眾也會比較多。但拾荒者統治似乎不是這麼一個作品,就筆者個人理解,這部劇主要講述的是兩種生存方式的衝突:現代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與自然共處的生存方式。

    什麼是現代人類的生存方式?在許多原始泛靈信仰中,會把大自然看作是人類的母親。但對於現代人來說,我們的生活離所謂的自然實在差太遠了。
    以筆者一天的生活來說,起床睜眼所見,水泥製的天花板、螢光燈、冷氣、各式3C用品等,這些都不是自然產物。吃早餐,漢堡的麵包,原料是被人類育種篩選過後的植物所製成,漢堡肉,則是被人類飼養的家畜做的,他們在野外沒有自行生存的能力。再舉凡餐具、包裝、衣物,這些東西但凡沒有人類的干涉,在這世界上都不會存在。
    自然界的動物,也會用一些材料來築巢,某些比較聰明的,甚至會自己使用工具。他們打自己生活的環境打造成舒適圈,人類也是把自己生活的環境打造成舒適圈,只是範圍更大。怎麼這就不是與自然共處了呢?

    差別在於,我們把自然當成是可征服的對象。砍伐森林來種植作物、修建水壩來留住更多的水。我們多半聽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我們先把經濟發展就是讓生活變得更好掛勾,而環境保護,就變成了阻止我們邁向更好生活的敵人了。
    假設有個地方容易發生土石流,這兩種思維的人,分別可能會怎麼思考呢?

    征服自然那派的人,會覺得:我們應該興建一些土木建設,來阻止土石流繼續發生。人類的科學技術,可以阻止這類自然災害產生。
    那與自然共處的人,可能就會覺得:那就不要住在那裡吧,代表那個地方不適合住人。自然是不可控、且永遠帶有未知元素的。
    了解這兩種思維的差異後,我們再接著看編劇是怎麼安排他們的衝突。

    ——以下內容涉及據透,請斟酌觀看——


    編劇用了哪些角色作對比,來表達上述衝突


    在每集的片頭音樂,我們都可以看到三個墜落的逃生艙。每個逃生艙裡的人馬,都是用來凸顯上述的衝突。


    第一組人馬用的是男人跟女人,身為船長的男性山姆總是想著該如何回到飛船,而身為女性的厄修拉總是注意到周圍環境的變化。有趣的是在劇情中,陷入危機的總是山姆,而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厄修拉對周圍環境的觀察而救了他們倆一命。這一點跟傳統的劇情總是愛讓女性陷入危險,而讓男性去營救相反。或許一部份是政治正確,但並不突兀。我們常會用大地之母這個詞,而男性則會用天父。女性與土地的力量有更多連結,這是種常見的隱喻。這一條故事線,也展示了很多這個星球獨特的生態系。


    第二組人馬是人與機器,阿紫在逃生艙周圍建立了人類的生活圈,而機器人力瓦則是被這個星球的生物給寄生,變得能與星球上的生物溝通。機器人通常給我們一種冷靜、精於計算的形象,但這部劇中的力瓦,卻時常說出:「不知道,我也不清楚為什麼自己要這麼做」、「跟著獸群的擺動」之類的話。與之相對的,阿紫則是固定發送求救訊號,在開頭第一集時和力瓦談到回去之後的生活。

    第三個逃生艙只有一個人,卡門,本劇的災難源頭。編劇讓這個人透過回憶、不願面對現實的方式,來呈現人類原本生活的方式,和現在處境的衝突。從劇情功用的角度來看,第三組人馬也同時用來向我們揭露宇宙貨船失事的真相。


    在第一集交代了罹難者的所處環境後,藉由讓飛船從軌道上降落這事,三條支線有了清楚的目標,迫使他們離開現在所處的環境,最終慢慢匯聚於同個目的地。


    無所不在的隱喻

    如果沒有隱喻,只是單純的外地星球生存記,我想這部劇不會值得我打一篇文章。因為會讓人類讀者產生共鳴的,終究還是跟人類自身有關的事物。因此,即使是有趣且新奇(與危險)的世界,加入一些象徵與隱喻,才更能吸引讀者看下去。

    飛船Demeter號

    順著一開始對本劇衝突的理解,他們的飛船Demeter,就是希臘神話中的狄密特,掌管農業、穀物和母性之愛的大地女神。人類文明發展失控,於是離開了Demeter,而最後踏上回到Demeter——與大地連結——的旅程。在第一季的結局,倖存者們也在Demeter號周圍種植植物,剛好呼應了這個名字所代表的意義。

    與卡門接觸的外星生物

    在講這個之前,我們先談談劇情中的生物設計。這部劇的生物設計大致可以從幾個方向去看:
    1.功能性,這點在第一集時出現最多,例如用來當黏著劑、連接電路,甚至防毒面具。簡單來說,就是把生活中某些物品的功能設計成生物的樣貌。
    2.古生物,在劇情中能看到許多古生物的動植物,老實講古生物真的是作生物設計時很棒的參考依據,畢竟他曾存在過,所以結構合理,且現代人類對那個造型感到陌生,而有新鮮感,相較於從現代生物的外型去作變化。
    在上述兩種依據上再加入一些幻想,而很多幻想的部分是為了劇情需要所設計的。卡門這條線的外星生物(這裡暫且稱它為ET)就是如此。
    毫無疑問,卡門可以當作是這部劇的反派角色,同時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的縮影。
    人類早期還沒用兩隻腳行走前,在樹上過著群居生活,採採果子維生。這裡為了後面的劇情需要,所以給ET加了讓小小生物幫他們採果子的共生關係,作為交換,ET會給他們一種黑黑的致幻物質。
    隨著劇情發展,卡門開始自製武器去狩獵生物,一開始是丟石頭,後來變成用木槍,這裡就是在暗示人類社會早期自製工具狩獵的階段。
    ET在劇中給筆者的感覺是,他們使用喚醒相關記憶的方式來進行溝通,人類的情感對他們來說太複雜,他無法理解。畢竟他們原本控制的,都是些單純的小生物。但某些原始情緒,諸如憤怒、不安,這些他們能懂,使用喚醒記憶的方式溝通,但他們也會受到裡面的情緒所影響。這也導致後來ET的行動邏輯,基本是為了消除這些負面情緒。
    隨著獵物越來越大,日益膨脹的身軀不禁讓人聯想到神隱少女中的無臉男,他們都代表著人類的慾望。
    人類變得更強大了,卻同時更不快樂。
    而在結局時,星球的意識(重生後的力瓦)將ET和卡門剝離後,ET又回到了原本的大小。(就連這點也跟無臉男很像)

    結論

    如果只是單純的說教,其實不一定要把世界觀設定成科幻的外星生存記,用現代社會的處境反而更能讓人明白,但就會給人一種說教意味濃厚的感覺。
    在看這部劇的第一集時,最吸引筆者的,無非就是那神奇的世界觀,形形色色不熟悉的動植物,與編劇想表達的,自然的未知性不謀而合。
    在生物設計上,比較常見的是把一些常見的動物做結合或強化某些特徵,要設計怪物就讓人體的某些部位以奇異的組合排列。只是用人體來組合設計,就不像是外星球了。
    而拾荒者統治會用許多自然界中存在,但人們不是那麼熟悉的生物做範本,例如一些海洋生物或真菌,有些還是古生物。同為一位創作者,筆者時常會看一些介紹生物的頻道做為靈感來源,並時常感嘆大自然設計之精巧。而這些經過物競天擇的殘酷考驗所留下的痕跡,妄想用一顆人腦就與之匹敵,這或許也是某種試圖超越自然的想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拾荒者統治
    5
    /5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祈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