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9|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環境部應從人類中心走向生態中心思維

#感謝聯合報的肯定 #博士生貢獻社會的方式 #活用這學期修的環境倫理 #致同是中央大學的彭啟明學長

#感謝聯合報的肯定 #博士生貢獻社會的方式 #活用這學期修的環境倫理 #致同是中央大學的彭啟明學長


       報載環境部近日公告十五種不建議種植的樹種清單,理由是會釋放大量的異戊二烯,易衍生臭氧致影響空氣品質,建議避免選擇種植。另近年來移樹或砍樹種電的新聞所在多有,如年初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於國道服務區移除樹木,設置光電板。甚至為補足核三場退役的發電缺口,延役排碳量極高的火力發電廠,在在顯示能源政策與能源結構的矛盾。關鍵在於,環境部仍以「人類中心」思考環境,而非以「生態中心」思考環境,導致所推行的永續、節能減碳政策,僅是「人類」的永續而非整體「生態」的永續。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王升陽教授表示:「每個樹種都是好樹」。在生態界中,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廢棄物、沒有有害的物種;好壞、有價無價、有益無益,不過是基於人類中心,以人類經濟發展為考量的角度,將生態視為工具、資源、商品,而非能量循環整體的結果。


        美國野生生物管理之父利奧波德(Aldo Leopold)在其代表作《沙郡年紀》中提出「土地倫理」的概念,「土地倫理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一員和公民。它意味著對每個成員的尊重,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重。」


        人類中心的好壞評價是上對下的權利關係,而非平等的義務關係。從生態的角度看,人類無法獨立於土地而存在,食衣住行都仰賴於土地;人類並非高人一等的征服者,而是相互依存於生態社群中的平等一員。


        最後,從人類中心走向生態中心的關鍵在於,將生態的「內在價值」作為考量;即生態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價值,而非僅有人類賦予的外在價值。建議環境部應從生態中心思考,以「生態」的方式而非人類的方式對待生態;即以生態整體評價生態,而非將生態獨立於人類之外評價生態。唯有透過感受、理解、認識進而愛上土地,產生自發的生態價值與信念,將理性、必然的普遍道德法則由人類中心擴展至生態中心,才可能實現真正的永續。

環境部思考 應轉向生態中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