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敗寇

成王敗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比賽必定有輸有贏。贏者固然意氣風發;落敗的,或垂頭喪氣,或滿腔不忿,總算可以理解,畢竟運動員的天職就是要贏。

 

運動,本來就是人類互相競爭的和平方式。雖則一切有規有矩,英雄惺惺相惜,但到頭來,運動員訓練的目的始終是勝利。這是比賽裡殘酷的現實。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憐憫輸掉的人呢?

 

賽場理論上很完美——優勝劣敗、技高者勝。若如此,則輸家多是技不如人,所以未竟全功。壞一點說,運動員努力了,但他們的努力不足以讓他們成功,那就應該更加努力,或者更聰明地努力。

 

近代中學教科書,許多都設有一篇文章,是馮驥才的《獻你一束花》。文中開首第一句就是「鮮花,理應呈送給凱旋的英雄,難道獻給這黯淡無光的失敗者?」

 

如果鮮花只獻給贏家,天下間的鮮花恐怕永遠賣不完,畢竟贏家永遠都是少數。常言「一將功成萬骨枯」,在運動而言,一個贏家的背後,不知道有多少輸家的陪襯。一個名將的手下敗將,寫一萬年都寫不完。

 

例如,刁先生出席奧運前,他手下又有多少個敗將?本地賽中,和刁先生同場跑過一百米的不計其數;小學的陸運會、中學的陸運會,有更多不知名的輸家。

 

問題是,他們值得可憐嗎?

 

誠然,刁先生堂堂奧運選手,對本地人而言水平極高,難以逾越。可是,若然輸家未打先輸,又或根本毫無準備迎戰,如此態度又是否值得可憐?

 

所以說,刁先生出席奧運,本身就是贏家——他不打敗千萬人,如何踏入奧運聖地?奧運,理應是高手對決、連場好戲,贏家與贏家之間華山論劍,必有一敗。那麼,一方落敗終不可免,才值得憐憫。

 

誠然,眾人華山論劍之間,若如歐陽鋒般走火入魔、態度惡劣,當然不必憐憫,而是多加批評。至於比賽期間策略是否有錯,如果閣下見識超卓,自然可以舉證論述。要不然,則請保持緘默。

 

奧運舞台上,每個選手都曾經是贏家,打敗過無數對手,因此才能在至尊殿堂上相遇。在巴黎大皇宮裡,張家朗打倒了幾大高手,意大利的馬基也打倒了幾大高手,方才有緣相見,一同走下皇冠階梯,決一高下。

 

如此,誰贏了都值得恭賀,誰輸了都值得憐憫——刀光劍影之間,必須有人落敗,決出勝者。

 

輸家,是否必然有人憐憫呢?勝者,是否必然得人恭賀呢?一切並非必然。成王敗寇只是結果論;簡單的二元對立,當然不能概括花花世界。

 

有許多贏家都受別人非議。桌球有沙比,羽毛球有瑪蓮,網球有祖高域,一樣榮登世界之巔,但爭議聲未絕於耳。贏,難道就是一切麼?

 

有許多輸家,由於輸得太多,反而更受人憐憫——波歷克、李宗偉、萊斯,應盡天下,偏偏是無冕之王,受人憐憫,更受人尊敬。輸,難道就是失去一切麼?

 

因為他們贏過,努力過;拼盡一切了,卻永遠時不與我。唯有拼盡自己,才有資格使人憐憫。

 

成,未必王;敗,未必寇。

avatar-img
Unnamed 無名氏的沙龍
5會員
35內容數
仍舊在探索創作旅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人類永不知足。   我很明白,Instagram也很明白。人們都說,Instagram煽動用戶互相比較,因為大家都分享生活,因此「誰比誰過得更好」之問很易出現。如是者,我應該是過得最差的。   例如,只要你打開任何社交媒體,就會知曉……
眨眼一年,又是放榜時候。   為求安慰考生,人們常說:「文憑試不能定義你的人生。」我同意。可是,文憑試是一把尺,嘗試衡量一個人的能力——既然如此,文憑試本來就是「嘗試定義」一個人。   這把尺如何不公,社會早有公論,小弟不再重複。即便大學如何政治正確,說「我們收生會考慮其他因素」……
《七個不讀文科的理由》   有鑑於文學科常被稱為「乞食科」,現小弟以文學院學生身份,作文一篇,昭告天下,望天下莘莘學子勿投苦海。以下,小弟將臚列理由,以說服各位勿選文科。
眨一眨眼,突然又已一年。若我不看日曆,著實記不起有「四周年紀念」這回事。不過既然週年撰文已是慣例,唯有榨出時間,略述近況和感受。   近況而言,就一個字——「忙」,皆因小弟另有全職工作在身,為期三個月。工時頗長,但畢竟是新人,工作量不很大,而且得同事關照,暫時無大問題。
小弟近日工作,聽見一席話,大意節錄如下:   「我認為,現代的年輕人實在抵不住壓力。以前我們工作,不吃飯也無所謂;現在的年輕人,不吃飯好像會死一樣,巴不得馬上吃飯,時間一到就下班。   ……現在我們許多年輕人自殺,大抵也是如此。在我們的年代,哪有這麼多人自殺?個個都是沒天沒夜地拼……
常說: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若然如此,書商的設計部應該可以裁員。許多書本質素未必超卓,但設計師一個福至心靈,力挽狂瀾,簡直化腐朽為神奇。可見雖然質素重要,但包裝得不妥當,一樣無人問津……
人類永不知足。   我很明白,Instagram也很明白。人們都說,Instagram煽動用戶互相比較,因為大家都分享生活,因此「誰比誰過得更好」之問很易出現。如是者,我應該是過得最差的。   例如,只要你打開任何社交媒體,就會知曉……
眨眼一年,又是放榜時候。   為求安慰考生,人們常說:「文憑試不能定義你的人生。」我同意。可是,文憑試是一把尺,嘗試衡量一個人的能力——既然如此,文憑試本來就是「嘗試定義」一個人。   這把尺如何不公,社會早有公論,小弟不再重複。即便大學如何政治正確,說「我們收生會考慮其他因素」……
《七個不讀文科的理由》   有鑑於文學科常被稱為「乞食科」,現小弟以文學院學生身份,作文一篇,昭告天下,望天下莘莘學子勿投苦海。以下,小弟將臚列理由,以說服各位勿選文科。
眨一眨眼,突然又已一年。若我不看日曆,著實記不起有「四周年紀念」這回事。不過既然週年撰文已是慣例,唯有榨出時間,略述近況和感受。   近況而言,就一個字——「忙」,皆因小弟另有全職工作在身,為期三個月。工時頗長,但畢竟是新人,工作量不很大,而且得同事關照,暫時無大問題。
小弟近日工作,聽見一席話,大意節錄如下:   「我認為,現代的年輕人實在抵不住壓力。以前我們工作,不吃飯也無所謂;現在的年輕人,不吃飯好像會死一樣,巴不得馬上吃飯,時間一到就下班。   ……現在我們許多年輕人自殺,大抵也是如此。在我們的年代,哪有這麼多人自殺?個個都是沒天沒夜地拼……
常說: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若然如此,書商的設計部應該可以裁員。許多書本質素未必超卓,但設計師一個福至心靈,力挽狂瀾,簡直化腐朽為神奇。可見雖然質素重要,但包裝得不妥當,一樣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