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訪嘉禾新村 戰後醫療歷史的見證人

    日遺建築 搭建沒有對白的劇場
    即使無聲 卻能喚起所有的想像

    在大樹 在石上
    依著小院牆
    主角輪翻上陣 為這個新村
    講述故事 透過古樸的水泥牆

    ~點點夫人觀後感~


    raw-image

    嘉禾新村

    嘉禾新村的前身是聯勤通信修理廠,1956年後原廠房改為眷舍,正式改制為眷村,前身為張戴宇將軍故居,建築格局方正、擁有大面積獨立庭院。還有一棟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招待所,以及國軍來台後興建的防空洞。隨著時代變遷,空間功能不斷轉換,曾是休閒、軍事設施,轉作住家居所,如今成為傳續眷村精神的文化場域。



    •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聯勤總部):駱駝隊徽

    聯勤過去聯勤轄下尚有各地區財務收支組(財務署管轄)、印製廠(測量署管轄)、經理廠、兵工廠(生產署管轄)、留守業務處、門診中心、示範公墓管理處及忠烈祠管理組(留守業務署管轄)。其中著名的聯勤兵工廠,其歷史可追溯到清朝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上述單位一般習稱「老聯勤」。


    • 美國醫藥助華會

    國醫藥助華會(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id to China;ABMAC),成立於1937年,以「人道至上(Humanity Above All)」為信條,獲國內外友華人士支持,於抗戰期間提供中華民國各種醫藥及設備的援助。戰後,隨國民政府遷臺,ABMAC亦隨之來臺,並將重心轉向於提升醫療教育事業。從初期指建房屋、技助精密儀器等教學設備,到資助教學人員津貼與赴美進修培養專業醫療技能。到後期協助推動抗瘧與防癆、護理教育與學校衛生等計畫,讓臺灣的醫學、護理及健康教育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

    [照片取自國家文化記錄]
    捐贈給美國醫藥助華會,由國防醫學院院長盧致德(中)代表接受。

    • 國防醫學院

    1949年國防醫學院遷臺,當時臺北市水源地營區作為院址,並以舊日軍砲兵聯隊營房作為校舍辦學。然而,移交時營地尚未整修,加上遷臺教職員學生及眷屬三千兩百餘人,以及上百噸的器材與裝備,光是解決居住安置,就是一大問題。

    根據國防醫學院的資深教師鄔翔回憶:「木架構成鐵皮頂的大禮堂,空間很大,排列三層的鐵床,做男生宿舍;女生則就木屋區隔做寢室,睡雙層鐵床,行李箱為其自修桌」。

    在美國醫藥助華會(ABMAC)的援助下,緊急興建了由鐵皮建造,一、二樓以木板相隔,可拆卸式的「活動房子」,其中四棟暫時作為眷舍應急使用。 1956年,在時任國防醫學院院長的盧致先生爭取國防部撥款購置用地,以及美國醫藥助華會(ABMAC)向美國友人募款的支持下籌畫學人新村(ABMACVillage),作為教職人員的職務宿舍使用。


    • 防空洞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因此在許多眷村常見到防空洞。嘉禾新村的防空洞以水泥興建,並於外觀上泥土與乾草作為掩護,牆體厚達40公分。改制眷村後成為私人住宅,防空洞被當作起居客廳,且上方有通風,據說住起來冬暖夏涼。

    目前,整個用紅色毛線進行特展中~


    眷村演變史

    1.老眷村時期(1945-1956)

    國民政府來台初期,接收日遺房舍重新分配給攜眷 來台的軍人使用。然而因軍眷人數眾多,宿舍不足以安置,因此大部分人開始暫居於學校、寺廟,或是舊工廠,透過簡單修繕改建,或以簡陋材料搭建房舍以解決居住問題。

    2.新眷村時期(1957-1980)

    1957年婦聯會發起軍眷住宅籌建運動。蔣宋美齡女士積極向各界募款,期間共辦理了10期籌建,捐建眷舍達38,120戶。

    3.舊制眷村改建時期(1980-1997)或稱為〔制改制眷村時期〕

    隨著社會變遷,大批眷舍逐漸老舊,不符生活機能。國防部推動老舊眷村改建國宅,興建公寓化、高層 化、現代化的國宅社區。

    4.新制眷村改建時期(1997至今)

    1996年「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三讀通過, 建後拆,全面改建」為原則,舊有形態眷舍不再興建。早期的竹籬笆轉變為高樓大廈,多數1950年代左右興建的眷舍逐漸走入歷史。



    • 大廣間
      本建築建於1940年代期間,建築體為日式建築典型「大廣間」之格局,擁有中間不落柱的寬敞空間,通常作為宴會、聚會使用,曾是日本砲兵聯隊之招待所。戰後供陸供部軍法組使用。

    點點夫人攝於大廣間


    點點夫人:你也是給自已寫情書的人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