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鑑】海角鸚鵡

【圖鑑】海角鸚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團隊拍攝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團隊拍攝


海角鸚鵡 ( Poicephalus Robustus )是一種大型溫帶森林棲息鸚鵡,也可以叫做好望角鸚鵡,屬於南非特有的波瑟費勒斯屬鸚鵡。牠以前與稀樹草原棲息的棕頸鸚鵡(Poicephalus fuscicollis)和灰頭鸚鵡(P. f. suahelicus )一起被歸為一個亞種,但現在被認為是一個獨特的物種。


分類

1781年,英國鳥類學家約翰·萊瑟姆(John Latham)對海角鸚鵡進行了描述,其英文名稱為“robust parrot”。1788年,德國博物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Johann Friedrich Gmelin)修訂並擴展了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的《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他將海角鸚鵡納入其中並進行了簡短描述,創造了二項式名稱 “Psittacus Robustus”,並引用了萊瑟姆的著作,生長地為南非。海角鸚鵡現在與英國博物學家William John Swainson於1837年引進的波瑟費勒斯(Poicephalus)屬中的其他九個物種一起歸入。rubustus在拉丁語中意為“強”或“健壯”,目前為單一型物種,未辨識出任何亞種。 海角鸚鵡以前被認為是棕頸鸚鵡(Poicephalus fuscicollis )的三個亞種之一。海角鸚鵡比其他兩種類群小,頭部呈橄欖黃色,而不是銀灰色。2015年發表的對這三個類群的詳細遺傳分析證實了棕頸鸚鵡海角鸚鵡的獨特性,並表明兩者的祖先在2.13至2.67萬年前的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早期之間出現了分歧,這段時期是氣候變遷的時期,草原和森林不斷擴張和收縮,這可能導致不同族群的隔離並最終形成新物種。


raw-image


描述

海角鸚鵡是一種短尾中等大小的鳥類,具有非常大的喙,用於敲碎各種硬堅果和果仁,尤其是非洲黃木樹(羅漢松屬)的果仁。這與密切相關的稀樹草原物種(Poicephalus fuscicollis)形成鮮明對比,後者以多種熱帶林地樹木為食,如馬魯拉樹、沒藥樹。和欖仁屬。這些物種具有性別二態性,雌性通常在額頭上有橙色的額斑。青少年的額頭上也有較大的橙粉色斑塊,但肩膀和腿上沒有成蟲的紅色,這些羽毛特徵因個體和三種公認形式而異。


分佈及棲地

海角鸚鵡是南非的特有種。牠被發現在南非東部中等海拔的阿弗羅山森林中,從接近海平面的沿海懸崖到海拔1000m左右的中部地區。這些森林以一系列小斑塊分佈在南非南部和東部,主要是黃木樹(羅漢松、羅漢松和羅漢松)。海角鸚鵡呈間斷分佈,數量最多的分佈在東開普省的阿馬索爾山脈周圍,並向東延伸,有幾個大的間隙,穿過東開普省的姆塔塔懸崖和龐多蘭以及誇祖魯-納塔爾省的南部中部地區,到達卡克盧夫,靠近彼得馬里茨堡。


分佈區域

分佈區域


在林波波省以北600多公里處的馬戈巴斯克盧夫山口地區,有一個非常小的族群,大約有30隻。而大面積的非洲山地森林中沒有海角鸚鵡,例如南非南部海岸克尼斯納附近的森林、夸祖魯-納塔爾省德拉肯斯堡山脈的高海拔非洲山地森林或夸祖魯-納塔爾省北部的中海拔森林和史瓦帝尼,將夸祖魯-納塔爾中部地區和林波懸崖鳥類族群分開,所有這些地區都在鸚鵡的分佈範圍內,並且有來自夸祖魯-納塔爾省北部的海角鸚鵡的舊記錄。


raw-image


飼育

一百多隻健康的鸚鵡被作為籠養鳥類,其中大多數是野生捕獲的鳥類,儘管牠們在圈養中繁殖得相當好。迄今為止,還沒有成功釋放圈養鳥類,該物種的生存依賴於棲息地保護以維持野生族群。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協定和南非法律規定,來自南非的野生捕獲的海角鸚鵡的貿易和出口為非法。儘管非法採集和貿易的情況很少,但作為寵物,牠們仍然很稀有。那些被飼養的鸚鵡表現出了出色的個性和與牠們的大表親灰鸚鵡相媲美的說話能力。而相關的灰頭鸚鵡棕頸鸚鵡的小規模貿易買賣仍然存在。

保護狀況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使用了國際鳥類保護清單,以前將常見且分佈廣泛的灰頭鸚鵡海角鸚鵡棕頸鸚鵡混為一談,每種鸚鵡分佈範圍更窄,受到的威脅也更大,導致評估最後無關緊要。這與南非特有的鸚鵡替代評估形成鮮明對比,因為受到威脅以及西非棕頭鸚鵡可能受到的威脅。 每年五月的第一個週末,數百名志工參加 “海角鸚鵡大觀鳥日”,這是對整個分佈地區的人口進行年度統計。由於鸚鵡獨特的輪廓、緩慢的「劃槳」飛行和沙啞的叫聲,在任何森林地帶都相對容易計數。晚上鸚鵡到達棲息地時進行計數,第二天早上鸚鵡離開時進行計數。然而,要對鸚鵡數量進行全面普查是很困難的,因為這些森林自然是支離破碎的,而且沒有足夠的志願者來統計更偏遠的斑塊。要實現精確計數也存在困難,因為鳥類為了食物而飛行很遠的距離,並且可能在進食和棲息地進行「重複計數」。計數從2000年5月的約500個個體增加到近年來的1000多個個體數量,儘管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為計數的特定地點的增加。鸚鵡特別會受到致命的鸚鵡喙羽病病毒(BFDV)的威脅,有人建議,大量吃黃木果的飲食可以大大減輕症狀,儘管這還沒有經過實證研究。由於非洲黃木樹的砍伐和改造,特別是老樹和具有合適築巢洞的枯枝的消失,牠們的棲息地正在減少。然而提供鳥巢箱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並為增加繁殖個體的比例帶來了一些希望。


raw-image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

avatar-img
異世界冒險者 傑洛斯
7.8K會員
960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更愛奇奇怪怪的事物,收藏著來自各地的新奇物件,穿梭在各遊戲、小說、動漫、LARP領域,這裡提供我的生活發現、各類趣聞、資訊知識分享、歡迎各路冒險者一起交流,又或是可以一起旅行,將這個世界的新奇之處帶給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澳洲環頸鸚鵡(學名:Barnardius zonarius,英語:Australian Ringneck、Port Lincoln Parrot,中國大陸作黑頭環頸鸚鵡),又稱林肯港鸚鵡、林肯港環頸鸚鵡、伯納德氏鸚鵡,是鸚形目舊世界鸚鵡科環頸鸚鵡屬下的唯一一種鳥類。
紅帽鸚鵡(學名:Purpureicephalus spurius,英語:Red-capped parrot,中國大陸作紅頂鸚鵡),是鸚形目舊世界鸚鵡科紅帽鸚鵡屬下的唯一一種鳥類。這種鳥類僅分佈於澳洲西南部。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因為環境的持續退化製造了更多對其有利的生存環境。
藍腰鸚鵡(學名:Psittinus cyanurus),也稱藍腰短尾鸚鵡,一種小型鸚鵡,是鸚形目舊世界鸚鵡科藍腰鸚鵡屬下的一種鳥類。這種鳥類曾為該屬下唯一的物種,但2021年起當中的其中一個亞種被認為有足夠的不同而被獨立為錫米盧鸚鵡。
澳洲環頸鸚鵡(學名:Barnardius zonarius,英語:Australian Ringneck、Port Lincoln Parrot,中國大陸作黑頭環頸鸚鵡),又稱林肯港鸚鵡、林肯港環頸鸚鵡、伯納德氏鸚鵡,是鸚形目舊世界鸚鵡科環頸鸚鵡屬下的唯一一種鳥類。
紅帽鸚鵡(學名:Purpureicephalus spurius,英語:Red-capped parrot,中國大陸作紅頂鸚鵡),是鸚形目舊世界鸚鵡科紅帽鸚鵡屬下的唯一一種鳥類。這種鳥類僅分佈於澳洲西南部。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因為環境的持續退化製造了更多對其有利的生存環境。
藍腰鸚鵡(學名:Psittinus cyanurus),也稱藍腰短尾鸚鵡,一種小型鸚鵡,是鸚形目舊世界鸚鵡科藍腰鸚鵡屬下的一種鳥類。這種鳥類曾為該屬下唯一的物種,但2021年起當中的其中一個亞種被認為有足夠的不同而被獨立為錫米盧鸚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