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齡83歲的巴布狄倫Bob Dylan,從19歲大學輟學帶著一把吉他隻身到達紐約,努力讓自己的音樂被聽見一直到後來諾貝爾獎頒獎給他,卻婉拒了出席。驚天動地了創造出很多樂壇里程碑或是被人津津樂道的象徵,但他卻始終抗拒著這些標籤與分類。
有關於巴布狄倫的書籍和研究太多了,在這裡我只想談談「做自己」這件事情的不容易和代價。
常常聽到有人說「練習做自己」彷彿這是現代社會中人世間天經地義的價值指標。但是以時常會聽到「你以為地球繞著你轉?」這種非議。其實這兩者之間都是做自己的一個樣態,只是說法不同而已,旁觀者用不同的角度來審視而已。
巴布狄倫在音樂上做自己是無庸置疑的。他在一開始就告訴其他民謠音樂製作人說我覺得電子音樂的貝斯、鼓聲其實是好聽的。他是單純的音樂人,只想用音樂來傳達一個好的感覺。所以帶著大家前往時代分水嶺的他,並沒有想到是否要「做自己」,就是投入一個自己真心喜愛的音樂而已。
在感情上他和瓊拜雅Joan Baez更是非常有話題性的一對戀人。但是脫離了分與合的結尾,在演唱會的合唱中、在彼此的凝視中,兩人之間最可貴的就是「理解」。我們可以用女性主義的角度來詮釋兩人之間的風采是否都是如何被被巴布狄倫搶走,也可以解析當代社會的男女性別結構。但是或許也可以用一個更純愛的角度來看,就如同徐志摩的偶然,一詩中提到:「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也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當年的徐志摩不也是一個做自己的純然代表嗎?所以才會在無視於旁人眼光和實際阻攔下,擁有了一段又一段的刻骨銘心的愛情。
「做自己」其實只是一個在顧自己多一點還是顧他人多一點的光譜上的選擇。不是美麗的口號而只是一個單純的抉擇,就像一個圓餅圖裏頭,希望愛自己和愛他人的比重而已。
「無欲則剛」---獻給音樂史上孤單而美麗的靈魂,巴伯狄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