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與膽汁:莎士比亞的比喻與當時歐洲的生理觀和「體液學說」

酒與膽汁:莎士比亞的比喻與當時歐洲的生理觀和「體液學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莎士比亞作品中,關於酒和膽汁的比喻,反映了當時歐洲人基於體液學說對身體機能的理解。「體液學說」源自古希臘醫學,認為人體由四種體液組成:血液、黃膽汁、黏液和黑膽汁。每種體液對應不同的性格特質,而體液之間的平衡則決定了人的健康狀況。

raw-image


黃膽汁過多與酒精過量: 當時人們認為,黃膽汁過多會導致易怒和暴躁,如同酒精過量引發的醉酒狀態。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常以酒精的比喻來描述黃膽汁過多的狀態,例如在《亨利四世》中,諾森伯蘭伯爵形容易怒的霍茨波為「drunk with choler」(被膽汁灌醉了)。 這種比喻顯示出當時人們認為黃膽汁過多和酒精過量都會導致類似的生理和心理失衡。 黑膽汁與憂鬱: 黑膽汁過多則被認為是憂鬱症的根源。 醫生羅伯特·伯頓在其著作《憂鬱的解剖》中,將憂鬱症描述為一種由黑膽汁引起的「內在中毒」。 伯頓認為,葡萄酒可以作為一種解毒劑來治療憂鬱症,因為它可以「稀釋」過多的黑膽汁。莎士比亞也運用這種概念,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克勞狄斯王以一杯摻有珍珠的毒酒來毒害憂鬱的哈姆雷特王子。珍珠在當時被認為具有治療憂鬱症的功效,因此這杯毒酒同時具有毒藥和解藥的雙重象徵意義。

raw-image


酒的矛盾角色: 酒在當時被視為一種既有益又有害的物質。適度飲用葡萄酒被認為可以促進健康、改善血液循環、消除阻塞、幫助睡眠,甚至可以治療憂鬱症。然而,過度飲酒則被視為一種惡習,會導致貧困和墮落。這種矛盾性也反映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酒既可以是治療憂鬱的解藥,也可以是致命的毒藥。 莎士比亞作品中關於酒和膽汁的比喻,生動地展現了當時歐洲人基於體液學說對人體的理解。這些比喻不僅豐富了作品的文學性,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當時醫學和文化觀念的窗口。 參考書目: Winter, Guillaume. “ ‘Drunk with choler’ : Poison, boisson et excès de bile à l’époque de Shakespeare”. Poison et antidote dans l’Europe des XVIe et XVIIe siècles, édité par Sarah Voinier et Guillaume Winter, Artois Presses Université, 2011.

這篇文章我也有做成影片,喜歡看影片的朋友可以點擊這個YouTube 連結:


avatar-img
西方文化史
0會員
23內容數
介紹歐美的歷史文化、社會習俗、藝術、文學、神話、傳說、思想、宗教和民間信仰、心理與精神狀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