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是個極為特殊的存在。他不是傳統政治人物,而是從地產商、媒體明星一步步踏上政治高峰。他的著作《交易的藝術》(The Art of the Deal)早在1987年出版時,就像是一份關於他思考世界的說明書。而當他入主白宮,這本書也逐漸從「商業攻略」變成一部「國策指南」。

一、從地產商到關稅將軍:思想的延續
在《交易的藝術》中,川普傳遞了一種極具侵略性的策略觀:
「世界是一場交易,而你不是買家,就是被買。」
這種信念在他任內的政策中,體現在極端單邊主義與高壓談判手法上。最鮮明的例子,莫過於他主導的「全球關稅戰」。他不僅對中國祭出高額關稅,還一度威脅歐盟、墨西哥、甚至加拿大等盟友,聲稱「如果你們不讓利,我就讓你們的出口產品無法進入美國」。
這場風暴,看似貿易政策,實則是《交易的藝術》在國際舞台上的具體演出。
⸻
二、策略對照:從書頁走入白宮
讓我們以具體策略對照的方式,拆解其中五大核心:
1. Think Big(想大一點)
不要怕目標太大,因為大計劃會吸引更多關注與資源。
關稅戰應用:川普不從局部產業著手,而是直接威脅所有外國汽車、鋼鐵、電子等產業,將整個世界拖進來。
解讀:這是「以大搏大」的冒險邏輯,用極端姿態製造談判壓力。雖然國際秩序因此劇烈震盪,但他在國內民粹中獲得掌聲。
⸻
2. Use Leverage(利用槓桿)
掌握籌碼才有話語權,哪怕是虛張聲勢,也能改變局勢。
關稅戰應用:他把「美國消費市場」視為全球最大的籌碼,威脅說「如果你們不讓利,就別想出口來賺錢」。
解讀:川普把全球化的相互依存轉化為壓迫工具。他不是倡議自由貿易,而是將其武器化,讓談判變成一場勒索。
⸻
3. Get the Word Out(控制敘事)
強調宣傳的重要性:「你得讓全世界知道你在做什麼。」
關稅戰應用:川普透過推特與媒體,反覆強調「中國偷走我們的技術」、「美國被剝削」,塑造一種受害者的正義出擊。
解讀:這是高段數的輿論操控。他將經濟政策包裝成民族復仇劇,讓反制行為獲得群眾支持。
⸻
4. Be Vague When Needed(模糊細節)
有時候不要說得太清楚,模糊可以換取空間。
關稅戰應用:他經常誇大中方讓利、模糊關稅支付者(實則是美國進口商與消費者),用語混淆責任。
解讀:當事實與形象衝突時,他選擇捍衛形象。模糊政策成本,是維持民意與談判靈活度的手段。
⸻
5. Never Back Down(先不示弱)
即使遇到阻力,也不要在第一時間退縮,否則會被視為軟弱。
關稅戰應用:即便遭遇企業反對、農民抗議,川普仍堅稱「美國不能再被吃虧了」,持續加碼關稅。
解讀:這種硬幹邏輯,不以結果為指標,而是以「強人形象」為戰略核心。這是交易桌上有效的心理戰,但對國家長期治理卻可能是災難。
⸻
三、談判變政策,代價是世界秩序
《交易的藝術》原本是個人成功學的作品,它在商業世界中有其價值——靈活、大膽、掌控節奏。然而,當它成為治理一國之道,特別是面對國際秩序與聯盟關係時,結果便不再是盈虧,而是全球穩定的代價。
• 對內:美國消費者面臨物價上漲,企業供應鏈受創;
• 對外:多邊貿易協定崩解,盟友信任瓦解;
• 對全球:引發報復性關稅與新保護主義浪潮。
川普將「交易」的藝術發揮到極致,也讓世界第一次真正體會到,當一個商人用買賣邏輯主導地緣政治時,局面不再是外交,而是場場硬仗。
⸻
四、結語:藝術還是賭局?
川普說:「我不做準備,我相信直覺。」
這句話或許也可以套在他的整場關稅戰上。
這是一場極具戲劇性的行動,掌聲與代價交織;它或許贏得短期政治紅利,卻留下長遠的不確定與裂痕。
我們可以說,《交易的藝術》確實走入了白宮——只是,它帶來的不只是策略,而是一場以全世界為賭注的政治實驗。
【#新書上市】動漫社生存大作戰:從國際商業案例學15個經濟學法則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reurl.cc/1KxNY9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NYjKAn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QYdKbq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reurl.cc/EV75Gk
讀冊生活網路書店:https://reurl.cc/lzVKed
讀書共和國網路書店:https://reurl.cc/K8k1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