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天前,我刪除了我 Threads 那充斥著戾氣推文演算法的帳號並重新創了一個。在短時間的「操作」後,這個帳號變成了一個充滿閱讀心得、軟體開發、心理學等等我真正感興趣的類型串文演算法的推送目標。
之所以在《反智》的心得文提及此事,正是因為它讓我下了這個決定。
《反智》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反智》的主旨是:
不願說理的人是偏執,不會說理的人是愚蠢,不敢說理的人是奴隸。
這本書在前半段花了很大的篇幅列出了常見的邏輯謬誤,中半段用不少例子闡述了從個人、政府到媒體,如何使用我們不理性的天性來操縱我們,最後則是告訴我們如何邁向理性、科學導向並持開放態度去面對不同的聲音。
那些再熟悉不過的邏輯謬誤
在此之前想特別強調一下,串文只是我心得文舉例用的素材,不代表我贊同或反對這些串文的任何內容。
首先我們來看看一些書中提到的,常見的邏輯謬誤。相較於書中基於歷史或時事,我會用 Threads 中的串文來舉例,並結合書中的說明。
假兩難
我們來看看這篇 Threads 上的串文:

這樣的論述存在一個非常典型的邏輯謬誤:假兩難(False Dilemmas),用白話一點的說法則是「非黑即白」。根據《反智》中的對於假兩難的描述:
除了政治領域,假兩難也常用在情感性的話題,以推動特定的敘事,而其邏輯通常不健全,因為在光譜兩個極端的中間,其實還存有其他的合理立場。
沒錯,除了情感性的話題,假兩難也常被運用在政治領域中:

引用《反智》中的另一段描述:
這種謬誤的權謀特質在於:它能用來迫使無黨派的人或未結盟的人,要嘛與說話者結盟,要嘛就是丟臉。它帶有一個暗示:不完全贊同說話者提議的人,會被暗示(有時則是明示)為敵人。
其實只要稍加留意,假兩難的邏輯謬誤其實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稻草人論證
我們看看這篇 Threads 上的串文:

這段論述不完全是,但存在著一個我個人認為非常經典的邏輯謬誤——「稻草人論證(Straw Man)」。根據書中的論述:
這種策略講到底就是「上鉤掉包法」(bait-and-switch)戰術,它會給人正面反擊對手論點的印象,然而實際上卻是仰賴另一個更容易擊倒的替代論點。
以這篇串文來說,它沒有直接解決「台灣男生如何在炎熱天氣下穿搭得更好」的問題本身,而是將討論的重心從「穿搭技巧」轉移到了「天氣太熱」這個不可抗力因素,試圖藉此來辯護或免責。
因為一時想不到下什麼關鍵字可以更好地在 Threads 中找到更符合稻草人論證的串文,書中以演化論為基底的舉例又較為複雜,我們就直接看這段虛構的對話:

*A 和 B 在班會上針對營養午餐進行討論*
A:「我認為學校午餐應該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比例,以提升學生的健康。」
B:「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比例?所以你的意思是我們應該停止供應所有肉類和高熱量的食物,把孩子們都變成營養不良的素食主義者嗎?這根本是扼殺孩子成長的殘忍行為!」
為了反駁增加蔬菜和水果比例的提議,B 透過「停止供應所有肉類和高熱量食物」的論述建立起一個明顯不是 A 論述中提到的立場,並用「扼殺孩子成長的殘忍行為!」作為反駁擊倒了這個立場。我們引用書中的另一段論述:
稻草人策略的名稱,取得尤其巧妙,令人想到這樣的畫面:一名劍客對著一束稻草人逞威風,劍客是用稻草人來取代能格擋他攻擊的真正敵手。雖說打敗一個假人毫無難處可言,但是如果被掉包的命題與真正的論點表面上稍微有些類似,這種類型的論證就有可能顯得頗有說服力。
從上述例子來看,「停止供應所有肉類和高熱量食物」便是被建立出來的稻草人。
歸因錯誤
我們最後看看一個書中提到也很常見的邏輯謬誤:

這段論述犯了一個也很常見,名為「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邏輯謬誤。根據書中描述:
我們有一種傾向是相信「其他人的不良行為或運氣不佳,是因為他們不是好人」,而不會去考慮情境因素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天性的論證,太常被用來當作一個令人舒服的合理藉口,以應對難以辯解的行為或是很差勁的推理。
類似這樣的論述還有:「這個人搭捷運插隊,他一定很自私。」、「這個人被霸凌,他個性一定有問題。」、「被詐騙都是因為貪婪」等等的。然而,插隊的人可能是沒注意到隊伍的外國觀光客、被霸凌的人很可能什麼事都沒有做、而被詐騙的人也可能只是想購入一張被轉手的演唱會門票。
我們在嘗試解釋他人行動背後的動機時,很容易過度強調我們自己為別人假設的內在特質,而沒有更多方的去考量外部因素及情境因素,這便會觸發歸因錯誤。
辨認論述中的邏輯謬誤為何如此重要?
書中提到的邏輯謬誤族繁不及備載,我舉出的只是其中三個我個人很常看到的部分。
能夠辨認一段論述中的邏輯謬誤,是促進理性思考的重要能力。人們往往是不理性、容易依據「感覺」來確認自己認不認同一件事情。但如果可以做到理性思考,就能避免自己被實際存在著錯誤推理的論述給誤導。
乍聽之下,理性似乎比較理想吧?那為什麼我們的行為總是不理性呢?
為什麼不理性可以接管我們的行為?
同溫層可能會侵蝕個人的理性思考
在山道猴子作者 Eric Duan 的作品媽媽得了癌症中,縱使醫師依照專業給出飲食及調養身體的建議,主角癌末的母親對於醫師的說法總是持三分懷疑的態度,甚至認為病情沒有好轉是因為醫院想拖著病情好賺她的錢。在此同時,她卻深深相信非相關背景的 Line 群中親友推薦,並花了家中的好幾萬塊購買來路不明的藥材、營養品、活氧水等,導致身體狀態每況愈下。

在《反智》中提到的一段敘述解釋了這位媽媽的行為:
人往往具有「身分保護認知」(identity-protective cognition)的傾向:「為了避免來自價值團體內的失調與不合,個人下意識的抗拒會威脅他們價值主張的事實資訊。」
因為人的天性,個人會下意識去尋找意識形態相近的人,而這些人聚在一起後關上大門、隔絕掉了外部的聲音抱團取暖,因為互相認同導致談笑間似乎產生了回音,這就是「迴聲室效應」,或者更白話的說法:「同溫層」。
我們來看看這篇 Threads 串文:

因為這則串文的原 PO 在 Facebook 粉絲團貼了一則一模一樣的貼文,我們來看看 Threads 和 Facebook 篩選「最相關」時,演算法給予的頭幾則回覆:


與 Threads 不同的是,Facebook 的演算法會將粉絲團的公開文章推送給按讚的,也就是認同該粉絲團的粉絲,所以就會形成「Threads 上有著大量反對論述、Facebook 上卻一片祥和」的獵奇景象。
而這樣的景象,在台灣逐漸加深的政治對立上,似乎又更能看出些端倪。在書中作者提到:
我們都有一個傾向,喜歡窩在能反映我們自己的意見和意識型態的回聲室(或同溫層)裡。這一點,在情緒性的受測者身上極端明顯,不論是關於宗教信仰或政治信念。在這些領域,集體贊成某些特定觀點,能強化這些想法,直到它們成為不容置疑的正統說法。偏離這些想法哪怕一點點,都得付出高昂的社交代價,包括遭到團體排擠。若是去質疑團體的信念,更是會有被視為叛徒的風險。
接著在摘錄另一段書中的話:
人們傾向於相信意識型態上吸引他們的東西,而過濾掉與他們深深抱持的信念相衝突的資訊。
星座或 MBTI 並不是你的真正解析
1948年,美國心理學家佛瑞為給了他的學生每人一份有關該學生個人性格分析,並要求他們私下閱讀,並依照佛瑞對他們個人的理解 從0 至 5 給分,學生們最終給出的平均分數是 4.26。
有趣的是,佛瑞發給他所有學生的性格分析全部都是同一套,而這份分析你猜是從哪來的?答案是:占星術中的陳述句。這項實驗的成果後來被稱為佛瑞效應,或者是另一個大家可能更耳熟能詳的名字:「巴納姆效應」。
根據書中的陳述:
這項實驗是「佛瑞效應」(Forer effect)在學術上的第一次實證,它觀察到人們對他們認為專屬於自己的個性描述,傾向給予高分,即使這些描述非常含混,適合形容許多人。…(中略)人們較容易相信奉承的陳述,遠勝過較負面的陳述。…(中略)佛瑞效應很能夠解釋人類集體的傾向:緊緊抱著早已不足採信的想法。
除了星座外,還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 MBTI 也是類似的存在。MBTI 是由來自美國的布里格斯和她女兒邁爾斯基於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衍生出來的評量工具,我們常聽到的「I 人」、「P 人」這類的詞都是源自於 MBTI。根據書中的陳述:
雖然MBTI很早以前就被大家熱情採用,但是到目前為止的研究顯示,它的效力很差,而且沒能評量出它宣稱能做到的事。它的鑑別度也很低,同一名受測者甚至只隔幾天,也能測出全然不同的性格結果。…(中略)美國心理測量學家荷根(Robert Hogan)認為:「大部分人格心理學家,都把MBTI看成不過是精心製作的中國幸運餅乾。」
那為什麼一些人會對星座、MBTI 深信不疑呢?
其實這也是不理性所帶來的結果,我們更傾向於去相信空泛的陳述與自己很貼切。例如像是這樣的陳述:
- 你非常需要他人的喜愛和欣賞
- 你的某些夢想很不切實際
- 你覺得過度坦率是不智之舉
在知道了我們在很多時刻都是不理性之後,我們可以怎麼樣邁向理性,讓自己更接近「事實」呢?
如何邁向理性,相信科學?
放下自尊、打開心胸
理性思考是讓我們更接近事實的過程。然而,邁向理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那有違我們的天性。書中提到:
「事實」一點都不在乎我們的偏見與自尊。
因此,放下自尊並承認自己的錯誤就變得非常重要,我們應相信基於科學的事實,而非可能存在漏洞的觀點。然而,書中也提到:
科學知識永遠是暫時性的,而我們對於「發現」的接受程度,應該和「發現」提供的證據強度成正比。新發現不斷修正我們的理解,而理論洞察則是做為發現的羅盤,令科學最終能夠自我修正。
即使我們的認知背後已有科學撐腰,它也只會是暫時性的,這使得保持開闊的心胸極為重要,因為科學會不斷地修正,而我們若要能保持理性思考,就必須和科學一起修正我們已經過時被證偽的想法。

秉持懷疑的精神
福島核事故之後,核電在世界各地成為了大家爭論不休的議題,近期在台灣因為核能公投,福島核事故又浮上了水面,成為反方的攻擊武器。
那麼,從事實來看,福島核事故造成的影響是什麼呢?書中提到:
該事件的輻射生物學影響相當輕微,與輻射暴露有關的死亡案例只有一樁,而且這個數字很不可能再發生巨大改變了。洩漏的輻射物質的量是這麼小,對健康的影響極低。在當地生產的糧食及附近捕捉的魚類中,都沒有可偵測到的意外輻射。…(中略)在大家對福島事件義憤填膺之際,我們也就忽略了那一萬六千名死於毀滅性海嘯的日本人。
德國因此事件關閉了核電廠並建造化石燃料發電廠,成為歐洲最大的碳排放國;日本則是減少核電廠的供電佔比,成了全球第二大的化石燃料進口國。而根據書中描述:
我們對化石燃料的倚賴,已經讓我們的環境以及我們的健康,付出最大的代價。化石燃料除了是驅動氣候變遷的高碳引擎之外,每年還令大約五百五十萬人死於空氣汙染。
養成分析性思考的能力
分析性思考的終極目的是:追求事實而非意識形態。根據書中所述:
研究顯示,誘發出分析性思考,能減低陰謀論觀點的形成,即便是在容易受它影響的團體內部。採取分析性思考,能讓自己從有毒的世界觀中解放出來。只要意識到我們推理中可能發生的錯誤,就能保護自己免於不良後果。
養成分析性思考的系統性做法有以下考量:
- 推理:前提是否能導出結論?推論過程只要藏著不合邏輯的內容,當中必有缺失。
- 修辭:單憑權威不能代替證據,即使是權威,也應為其主張提供證據。也需特別小心「將複雜情境簡化」、「將複雜觀點兩極化」這樣的情況。
- 人性因素:這當中是否含有因為不同價值觀產生的偏見?這段論述是合理的,還是當中藏有意識形態?
- 來源:資訊的來源是否可靠、可驗證?
- 量化:如果這項資訊可以被量化,量化結果的來龍去脈就非常重要。
- 科學:這份資訊是否有經過實驗去驗證正確性?實驗是否有被偽造的可能?能否重現這份實驗?
個人觀點及行動清單
現在想再來說說我刪掉原本 Threads 帳號的原因。在閱讀《反智》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自己對於河道上的一些觀點及情緒性發言帶有不少不適的情緒,有時候真的會動手去回覆一些看在我眼中十分荒謬的串文。然而,反思後我發現,這樣做其實對我自己一點幫助也沒有,反而是讓自己有更多不必要的情緒去影響到我的生活,因此便斷然做此決定。
我認為在這之後,我會做的事情是:
不再隨意批判他人的觀點
不理性是人的天性,防衛心也是。人在被糾正錯誤時,多少會對糾正者產生一些敵意,而我認為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我是完全正確的一方,對事情也不會有幫助——他很可能堅持自己的看法,最後鬧得不歡而散。
不再對星座或 MBTI 有太多抗拒心態
我一直記得以前和一位朋友聊天時,因為我不解他為什麼要花時間去研究星座,我問:「為什麼出生月日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性格?」,他回應我:「那東西就只是一個話題而已。」。
如今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深感受到,這不就是保持開闊心胸的一種實踐嗎?縱使星座和 MBTI 存有爭議,但當今就是大家破冰、茶餘飯後的話題而已。連周慕姿和鄧惠文都在 Podcast 中對 MBTI 侃侃而談了,我又為什麼要對其有抗拒感呢?
避免被意識形態牽著鼻子走
意識形態在政治上成為爭取公投票數的狀況已成為常態,為了爭取到大家的選票,政治人物和幕僚們研經苦思,想出各種簡單的標語並不忘放上背景顏色,彷彿顏色就代表你該做的事情:


2620
然而,從核能到各種議題,究竟該站哪方,我認為與政治是不該有直接關聯的。也因此,比起「從政黨決定選票」,我相信「從科學決定選票」會是更加理性,也是我今後會盡可能練習的方向。
-----
以上就是我針對《反智》這本書的心得,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閱讀的你。如果內文有任何錯誤也歡迎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