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親密關係,不會讓你失去自己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真正的親密關係,不會讓你失去自己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

明明談著一段感情,卻感覺自己越來越不像原來的樣子

明明說著愛,卻總是在壓抑、讓步、討好、害怕對方生氣或離開。

那些曾經讓你閃閃發光的特質,彷彿在一段關係裡逐漸被稀釋,甚至遺忘。

你以為你是在愛人,後來才發現,你可能是在失去自己。

親密,不等於依附

真正的親密,是兩個完整的人選擇靠近彼此,而不是兩個半人彼此補足。

但我們從小被教會要成全、要體貼、要懂事,

在感情裡,常常忘記:你也有權利擁有自己的感受、需求與選擇。

當一段關係開始讓你害怕不順從就會被丟下,那其實已經不是愛,而是依附。

你不再是自由的,而是開始用自我壓抑來換取關係的存續。

長久下來,你的笑容變少了、好像不能隨意說話了、連想法也要先預設對方的反應再調整。

這不是你錯了,只是你在用一種很努力的方式維繫感情,

卻可能忘了:愛不是應該讓我們更自由、更安心、更靠近自己嗎?

愛的本質,是讓彼此都有空間

親密關係中最美的樣子,從來都不是你為我改變多少,而是我們都能在對方身邊安心做自己。

你可以脆弱、可以開心、可以有情緒、可以表達不同的想法,

這些都不會被責怪、不會被打壓、不會被情緒勒索成你太難搞或是你不夠愛我。

真正的親密,不是佔有或控制,而是信任與理解。

如果你不能在一段關係中做你自己,那不是親密,那是綑綁。

關係裡最重要的人:不是對方,而是你自己

很多人以為談戀愛就該兩人世界,該把一切都放在對方身上。

但其實,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絕不是用你的人生去填滿他的空虛,或讓他的情緒主導你的每一個選擇。

你仍然該有自己的朋友圈、興趣、價值觀與時間。

你可以一起生活,但不需要完全融合。你們是兩顆星星,而不是一個人的陰影。

當你越接近自己,才有力量真正靠近別人。

真正的愛,是讓你活得更像你自己,而不是像對方想要的樣子。

愛,是相遇,不是消耗

你不需要為了被愛而委屈求全,也不需要因為愛一個人就放棄自己。

真正愛你的人,不會讓你迷失自己,而是會陪你成為更完整的人。

如果你在一段關係裡開始懷疑自己、貶低自己、甚至忘了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

請停下來,好好問問自己:這真的是愛嗎?還是我只是太害怕孤單?

你值得一段讓你安心、尊重、自由的關係。

而這段關係的第一步,是你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在宇宙碎片裡打撈溫柔
0會員
16內容數
在宇宙碎片裡打撈溫柔,寫給在時代洪流中努力保持清醒與柔軟的我們。 這裡談社會,也談自我。 從資訊過載、性別議題,到日常情緒與成長焦慮, 我試著在冷硬的現實裡,撿拾那些不被看見的情緒、觀點與希望。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為這個世界感到疲憊,卻仍不願放棄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那這裡或許會是你停靠的溫柔星球。
2025/09/24
當你開始愛自己,很多人會離開你,但沒關係 愛自己,聽起來是一件光明又正面的事。 但你會發現,當你真正開始練習愛自己、為自己做選擇、設下界線時,不是所有人都會為你鼓掌。 有些人會不高興,有些人會離開,甚至有人會覺得你變了。 這很正常,也不需要害怕。 因為你並不是變得不好了,你只是不再迎合了。
Thumbnail
2025/09/24
當你開始愛自己,很多人會離開你,但沒關係 愛自己,聽起來是一件光明又正面的事。 但你會發現,當你真正開始練習愛自己、為自己做選擇、設下界線時,不是所有人都會為你鼓掌。 有些人會不高興,有些人會離開,甚至有人會覺得你變了。 這很正常,也不需要害怕。 因為你並不是變得不好了,你只是不再迎合了。
Thumbnail
2025/09/17
近年來,演算法推送的內容容易操控人們的情緒,讓人不自覺陷入憤怒、焦慮等負面情緒中。本文探討演算法如何利用情緒化內容吸引點擊,並提供提升媒體識讀能力的建議,幫助讀者在資訊洪流中保有自主思考的能力,避免被操控。
Thumbnail
2025/09/17
近年來,演算法推送的內容容易操控人們的情緒,讓人不自覺陷入憤怒、焦慮等負面情緒中。本文探討演算法如何利用情緒化內容吸引點擊,並提供提升媒體識讀能力的建議,幫助讀者在資訊洪流中保有自主思考的能力,避免被操控。
Thumbnail
2025/09/10
青年貧窮與躺平文化盛行,探討其背後成因,並非年輕人懶惰,而是高工時低薪資、高房價、社會保障不足等結構性問題導致。努力不再保證成功,階級流動性低,社會主流仍將失敗歸咎於個人努力不足,忽略結構性問題。躺平是年輕人保護自己心理能量的無奈之舉,反映社會價值觀的扭曲。應反思社會結構問題,而非單純批判躺平文化。
Thumbnail
2025/09/10
青年貧窮與躺平文化盛行,探討其背後成因,並非年輕人懶惰,而是高工時低薪資、高房價、社會保障不足等結構性問題導致。努力不再保證成功,階級流動性低,社會主流仍將失敗歸咎於個人努力不足,忽略結構性問題。躺平是年輕人保護自己心理能量的無奈之舉,反映社會價值觀的扭曲。應反思社會結構問題,而非單純批判躺平文化。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