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識讀:當我們被演算法餵養情緒而不自知
你有沒有發現,近年來我們的情緒似乎越來越容易波動?
一滑手機,滿版的憤怒標題、誇張畫面、兩極對立的言論,就像一波又一波海浪,把人捲進情緒漩渦裡。
本來只是想放鬆一下,卻莫名其妙開始焦慮、生氣、憤世嫉俗。
其實,你不是唯一這樣的人,因為這就是演算法的設計目的。
情緒,是演算法最喜歡的武器
在這個資訊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什麼東西可以讓你停留在螢幕前成了每家社群平台最關心的事。為了抓住你的眼睛,演算法會根據你的點擊紀錄、停留秒數、按讚留言,精準地餵給你最能引發情緒反應的內容。
尤其是那些讓你生氣、害怕、激動的內容,更容易引發互動,也更容易擴散。
於是,我們身處在一個情緒被放大、被反覆強化的環境中,卻常常沒有察覺。
覺得社會越來越黑暗,是因為你每天看到的都是犯罪新聞、悲劇意外
覺得某族群都很極端,是因為平台只給你看那個族群最偏激的發言
甚至,你對自己的焦慮、無力、憤怒,也有可能不是來自真實的生活,而是來自一個被演算法包裝過的假現實。
這不是陰謀論,而是現實,你每天看到的世界,是系統選給你的,不是全貌。
資訊過載下的無形操控
過去,我們透過電視與報紙獲取新聞,儘管不總是中立,至少背後仍有一套基本的查證機制與編輯責任。
但如今,資訊的第一入口已轉向 TikTok、Instagram、YouTube、Facebook 或小紅書,,它們的使命不是傳遞真相,而是爭奪注意力。演算法關注的,不是事件的真偽,而是觀看的停留時間、點擊率與情緒觸發程度。
當吸睛取代了求真,情緒釣魚標題比邏輯深度更能吸引點擊,
我們看到的資訊,就愈來愈片面、誇張、失真。
而我們的認知與情緒,也在這些日復一日的餵養中,漸漸被重新塑造,我們不是在主動思考,而是在被動反應。
不是世界變糟,是我們失去了分辨的能力
有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好像越來越混亂、越來越黑白分明。
不是極端的正義,就是極端的仇恨。不是哭,就是罵。
社群上不是悲劇的無限放送,就是道德審判的全民運動。
但你有沒有想過,也許世界沒有真的變那麼壞,
只是我們每天看到的世界早已被濾鏡包裝過,
我們的視線、感受,都被演算法一點一滴地重新安排。
我們開始變得疲憊、冷漠,甚至遲鈍,
不再相信什麼是真,而是習慣依賴標題告訴我們該怎麼想、該怎麼感覺。
久了,我們甚至不再想查證、不再想深究,
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早就被訓練成:只對強烈的東西有反應。
這才是最需要警覺的部分。
媒體識讀,不只是用來分辨真假,
它更像是一種溫柔的提醒,在這個資訊巨響的世界裡,留下一點空白,聽見你自己的聲音。
不是每則消息都值得你花力氣情緒投入,不是每個憤怒都值得你捲入戰場。
有時候,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選擇不立刻反應,而是先停下來思考。
為什麼我們需要媒體識讀?
所謂媒體識讀,不只是分辨假新聞,更是一種面對資訊時的自我覺察與批判思考能力。
當你看到一則聳動的影片、一張情緒強烈的截圖、一段似是而非的語錄時,你會問自己:
- 這是真的嗎?是否有其他角度?
- 這是新聞,還是個人觀點?
- 為什麼這個內容會被推送給我?
媒體識讀不是要你變得冷血無感,而是讓你保有情緒的同時,也保有選擇的自由與思辨的能力。
如何開始?五個日常練習
- 標題越激動,越要冷靜:凡是用誇張聳動的標題,多半不是為了讓你理解,而是讓你點進去。
- 來源要查證:轉發前問自己,這則資訊出自哪裡?是新聞單位?還是個人剪輯?平台可信嗎?
- 交叉比對多方觀點:不要只看你習慣的陣營,主動看看不同立場的說法,有時真相藏在中間。
- 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問問自己,為什麼這則內容讓我這麼生氣或難過?它真的關係到我的生活嗎?
- 偶爾離線,回到真實世界:真正的生活,不是螢幕裡的碎片,而是眼前的人、空氣與陽光。
在資訊洪流中,學會自主思考
我們無法逃避資訊洪流,也不可能完全不接觸社群媒體。
但我們可以選擇以更清醒的姿態存在其中。
當你開始練習媒體識讀,開始辨識自己的情緒來源,開始拒絕被演算法餵養而無感,
你就不再只是個被操控的點擊者,而是一個保有自主判斷力的現代人。
別讓螢幕替你決定世界是什麼樣子, 也別讓演算法決定你應該為什麼感到憤怒或恐懼。
學會選擇,看見全貌。這是我們保護自己,也保護這個社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