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識讀:當我們被演算法餵養情緒而不自知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媒體識讀:當我們被演算法餵養情緒而不自知

你有沒有發現,近年來我們的情緒似乎越來越容易波動?

一滑手機,滿版的憤怒標題、誇張畫面、兩極對立的言論,就像一波又一波海浪,把人捲進情緒漩渦裡。

本來只是想放鬆一下,卻莫名其妙開始焦慮、生氣、憤世嫉俗。

其實,你不是唯一這樣的人,因為這就是演算法的設計目的。

情緒,是演算法最喜歡的武器

在這個資訊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什麼東西可以讓你停留在螢幕前成了每家社群平台最關心的事。為了抓住你的眼睛,演算法會根據你的點擊紀錄、停留秒數、按讚留言,精準地餵給你最能引發情緒反應的內容。

尤其是那些讓你生氣、害怕、激動的內容,更容易引發互動,也更容易擴散。

於是,我們身處在一個情緒被放大、被反覆強化的環境中,卻常常沒有察覺。

覺得社會越來越黑暗,是因為你每天看到的都是犯罪新聞、悲劇意外

覺得某族群都很極端,是因為平台只給你看那個族群最偏激的發言

甚至,你對自己的焦慮、無力、憤怒,也有可能不是來自真實的生活,而是來自一個被演算法包裝過的假現實。

這不是陰謀論,而是現實,你每天看到的世界,是系統選給你的,不是全貌。

資訊過載下的無形操控

過去,我們透過電視與報紙獲取新聞,儘管不總是中立,至少背後仍有一套基本的查證機制與編輯責任。

但如今,資訊的第一入口已轉向 TikTok、Instagram、YouTube、Facebook 或小紅書,,它們的使命不是傳遞真相,而是爭奪注意力。演算法關注的,不是事件的真偽,而是觀看的停留時間、點擊率與情緒觸發程度。

當吸睛取代了求真,情緒釣魚標題比邏輯深度更能吸引點擊,

我們看到的資訊,就愈來愈片面、誇張、失真。

而我們的認知與情緒,也在這些日復一日的餵養中,漸漸被重新塑造,我們不是在主動思考,而是在被動反應。

不是世界變糟,是我們失去了分辨的能力

有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好像越來越混亂、越來越黑白分明。

不是極端的正義,就是極端的仇恨。不是哭,就是罵。

社群上不是悲劇的無限放送,就是道德審判的全民運動。

但你有沒有想過,也許世界沒有真的變那麼壞,

只是我們每天看到的世界早已被濾鏡包裝過,

我們的視線、感受,都被演算法一點一滴地重新安排。

我們開始變得疲憊、冷漠,甚至遲鈍,

不再相信什麼是真,而是習慣依賴標題告訴我們該怎麼想、該怎麼感覺。

久了,我們甚至不再想查證、不再想深究,

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早就被訓練成:只對強烈的東西有反應。

這才是最需要警覺的部分。

媒體識讀,不只是用來分辨真假,

它更像是一種溫柔的提醒,在這個資訊巨響的世界裡,留下一點空白,聽見你自己的聲音。

不是每則消息都值得你花力氣情緒投入,不是每個憤怒都值得你捲入戰場。

有時候,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選擇不立刻反應,而是先停下來思考。

為什麼我們需要媒體識讀?

所謂媒體識讀,不只是分辨假新聞,更是一種面對資訊時的自我覺察與批判思考能力。

當你看到一則聳動的影片、一張情緒強烈的截圖、一段似是而非的語錄時,你會問自己:

  • 這是真的嗎?是否有其他角度?
  • 這是新聞,還是個人觀點?
  • 為什麼這個內容會被推送給我?

媒體識讀不是要你變得冷血無感,而是讓你保有情緒的同時,也保有選擇的自由與思辨的能力。

如何開始?五個日常練習

  1. 標題越激動,越要冷靜:凡是用誇張聳動的標題,多半不是為了讓你理解,而是讓你點進去。
  2. 來源要查證:轉發前問自己,這則資訊出自哪裡?是新聞單位?還是個人剪輯?平台可信嗎?
  3. 交叉比對多方觀點:不要只看你習慣的陣營,主動看看不同立場的說法,有時真相藏在中間。
  4. 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問問自己,為什麼這則內容讓我這麼生氣或難過?它真的關係到我的生活嗎?
  5. 偶爾離線,回到真實世界:真正的生活,不是螢幕裡的碎片,而是眼前的人、空氣與陽光。

在資訊洪流中,學會自主思考

我們無法逃避資訊洪流,也不可能完全不接觸社群媒體。

但我們可以選擇以更清醒的姿態存在其中。

當你開始練習媒體識讀,開始辨識自己的情緒來源,開始拒絕被演算法餵養而無感,

你就不再只是個被操控的點擊者,而是一個保有自主判斷力的現代人。

別讓螢幕替你決定世界是什麼樣子, 也別讓演算法決定你應該為什麼感到憤怒或恐懼。

學會選擇,看見全貌。這是我們保護自己,也保護這個社會的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在宇宙碎片裡打撈溫柔
0會員
16內容數
在宇宙碎片裡打撈溫柔,寫給在時代洪流中努力保持清醒與柔軟的我們。 這裡談社會,也談自我。 從資訊過載、性別議題,到日常情緒與成長焦慮, 我試著在冷硬的現實裡,撿拾那些不被看見的情緒、觀點與希望。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為這個世界感到疲憊,卻仍不願放棄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那這裡或許會是你停靠的溫柔星球。
2025/09/10
青年貧窮與躺平文化盛行,探討其背後成因,並非年輕人懶惰,而是高工時低薪資、高房價、社會保障不足等結構性問題導致。努力不再保證成功,階級流動性低,社會主流仍將失敗歸咎於個人努力不足,忽略結構性問題。躺平是年輕人保護自己心理能量的無奈之舉,反映社會價值觀的扭曲。應反思社會結構問題,而非單純批判躺平文化。
Thumbnail
2025/09/10
青年貧窮與躺平文化盛行,探討其背後成因,並非年輕人懶惰,而是高工時低薪資、高房價、社會保障不足等結構性問題導致。努力不再保證成功,階級流動性低,社會主流仍將失敗歸咎於個人努力不足,忽略結構性問題。躺平是年輕人保護自己心理能量的無奈之舉,反映社會價值觀的扭曲。應反思社會結構問題,而非單純批判躺平文化。
Thumbnail
2025/09/03
探討家務勞動在性別平權議題中的重要性,強調家務並非理所當然的責任,而是需要被看見、被尊重、被重新定義的勞動。文章批判將家務勞動視為女性的義務,呼籲平權不只是職場上的平等,更包含了家庭生活中家務分工的平等。
Thumbnail
2025/09/03
探討家務勞動在性別平權議題中的重要性,強調家務並非理所當然的責任,而是需要被看見、被尊重、被重新定義的勞動。文章批判將家務勞動視為女性的義務,呼籲平權不只是職場上的平等,更包含了家庭生活中家務分工的平等。
Thumbnail
2025/08/27
電影《懼裂》引發關於現代社會外貌焦慮與整形風潮的反思。文章探討在社群媒體和資本壓力下,人們如何被塑造審美觀,以及追求「完美」背後的焦慮與矛盾。它鼓勵讀者重新定義自我價值,接納真實的自己,並尊重每個人的選擇。
Thumbnail
2025/08/27
電影《懼裂》引發關於現代社會外貌焦慮與整形風潮的反思。文章探討在社群媒體和資本壓力下,人們如何被塑造審美觀,以及追求「完美」背後的焦慮與矛盾。它鼓勵讀者重新定義自我價值,接納真實的自己,並尊重每個人的選擇。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