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利局(USPTO)近期在專利無效審查制度中引入「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考量,並首次以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為由,對專利挑戰案做出不利裁決。此舉不僅強化制度透明度,也揭示美國在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地緣政治防線。

新規定與首例裁決:長江存儲案
根據中國大陸網媒《企業專利觀察》報導,USPTO 轄下的專利審判及訴願委員會(PTAB)於 11 月 10 日發布命令,針對中國企業長江存儲對美光(Micron)兩件專利提出的無效挑戰,要求其說明為何該申請屬於「對 USPTO 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理由是長江存儲已被美國商務部工業暨安全局(BIS)列入「實體清單」,可能涉及國安風險。
這是 USPTO 首次在專利程序中引用「實體清單」作為審查依據。根據兩週前局長 John Squires 發布的備忘錄,USPTO 將「國家安全審查」納入專利無效挑戰的裁量標準,並指出美國創新與經濟領導力正面臨外國威脅,尤其來自不透明投資結構的外國對手。
外國企業面臨挑戰
- 合規與揭露壓力加劇:外國企業(尤其是中國、半導體、AI 領域)若透過海外架構提出挑戰,須揭露的實際利害關係人(real party-in-interest),並可能因列入「實體清單」而遭審查延遲或駁回。
- 制度風險升高:新規定使得過去透過複雜架構隱匿身份的策略失效,企業須面對更高的政治與法律風險。
- 挑戰紀錄受監控:備忘錄註腳列出 2019–2024 年間多家中國企業的挑戰紀錄,包括華為(78件)、大疆(30件)、字節跳動(22件)、長江存儲(6件)、中芯國際(4件),顯示美方已系統性追蹤外國挑戰行為。

美國企業的優勢
- 透明度提升:美國企業可清楚辨識挑戰者身份,避免「隱形競爭者」利用制度。
- 國安防線強化:AI、5G、能源等敏感技術領域更能受到保護,防止外國勢力透過專利程序滲透。
- 訴訟策略優化:企業可更精準地部署防禦與反擊,提升專利維權效率。
國際法與潛在爭議
- 巴黎公約與 TRIPS 協定:雖要求「國民待遇」與「公平程序」,但允許成員國基於「公共秩序或國家安全」採取例外措施。美國新規定形式上仍在合法範圍內。
- 潛在貿易爭議:若外國企業能證明新規定造成「歧視性障礙」,可能在 WTO 或雙邊談判中引發爭議,但目前尚無明確案例。

專業提醒
本所提醒客戶,在美國提出專利無效申請時,應提前準備完整的股權與利害關係揭露文件,並評估是否可能觸發「國安審查」或涉及「實體清單」風險。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申請遭駁回或延誤,並確保企業在美國市場的專利策略能持續發揮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