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寫是模仿+累積≠會寫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印象中小時候的國語課,除了念課文、查生字、造句、背課文、還有一堂說話課。不確定課程名稱是不是就叫說話課,也不太記得那堂課到底上了甚麼。只記得幾個畫面是:某個同學在那堂課上,說了一個成語故事---臥冰求鯉。初初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覺得可怕,覺得親生媽媽死掉的孩子真可憐,會被後母欺負,完全把它當成鬼故事來聽。這可怕的故事,得了班上最高分。
那個時候不是個很會在許多人面前說話(現在好像也不行),輪到上場的時候,記得說了一個臨時抱佛腳背下來的故事,說不到幾分鐘背不出接下來的劇情發展,也不知道怎麼收尾下台,也不敢晾在台上,就一直像唱片跳針般地重複著說同樣的句子,像鬼打牆那樣恐怖。幾個重複的橋段後,老師大概察覺了,又給了幾分鐘,就直接說:「好了,下台吧!」。得甚麼分數根本不記得了,但是更記不得的是老師也沒說上台的時候,發生這類窘境,可以怎麼辦,可以說甚麼後下來...。人生要面對的事情實在太多了,練習上台說話不過是個機會,讓人知道自己的準備不夠、讓人知道自己遇上難題的時候怎麼化解、讓人學會面對困難的時候怎麼突破...。
如果在學校不是要教導這些,那麼安排這些課程是做甚麼呢? 還是說其實只是教那些學得會的人?
要小孩在別人面前說話,這要算是甚麼訓練? 
為什麼要訓練這種"能力"?  以前不懂,其實現在也還是不懂。 小孩究竟需要培養這樣的能力做甚麼?
直到成年後工作了幾年發現,能在別人面前說話,是因為想說、想了解、想傳達,那比較像是""說話""是被腦海裏面的思緒帶著,向著別人走去的路,藉著這樣的機會,去讓腦海裡的東西流動。好像不是被訓練來的,而是腦袋裡面有了甚麼才有的行為。
有人說,比較愛現的人就會比較有這樣的能力,所以要鼓勵小孩表現,但,這算是愛現嗎? 好像也不完全是(吧)!
曾經在一個親子團的畢業營活動裡,每家的小孩都被期待拿著麥克風說說話,但他說:「我沒有想要說甚麼,所以不想上台,為什麼一定要說?!不然我拿麥克風說"沒話說"這樣不是更奇怪。」
聽起來還真合理,即便後來因為其他大人說了「那你喜歡來這裡嗎?」、「那你覺得親子團好玩嗎?」、「你覺得這一年去哪裡最有印象」...。孩子用回答的方式說了,但這樣就達到了原本期待讓孩子在別人面前說話的目標了嗎?
一個人會說話、能不能說話、要不要在別人面前說話、敢不敢在大講台上說話,都可能不只是"愛現"、"勇敢"、"準備充分"這些簡單的原因,更多的會不會來自他想不想?! 以及他需不需要?!
如果這樣是比較符合學習的樣貌,那麼,重新回頭看看寫字這一件事情,是不是也該用這樣的思考方式想一下!?
中學的時候,有一個老師經常在課堂中,往黑板上抄寫幾句她自己覺得很好的句子讓學生們抄寫下來,有的時候是一些古詩古詞,有的時候是一些新詩,有的時候是一些療癒系的語句。印象中她沒有特別硬性規定一定要寫,但同學大多也都會抄,有些人還特別用一個本子抄,有的人還會自己配上插圖,那時候覺得同學都好有才華,抄抄寫寫畫畫的有好多人。倒是自己沒抄過幾次,有過幾次是看著老師書寫在黑板的文字,想到某個朋友當時遇上的心境或者覺得可以安慰朋友的句子,才抄寫下來轉寫在卡片上送給朋友。送給朋友過的字句也記不得任何一次,而那些沒有想起朋友留在黑板上的字,如果抄寫下來了,現在會是在哪?!
抄寫經典詞句這件事情,在即使過了二十多年的現在,很多學校的課堂裡都還會有,有時候抄寫課文,有時候抄寫經典名句,但這些究竟對於寫作(文)有多少幫助? 多少訓練? 抄寫這件事情,能夠對孩子的幫助真正有多少?  
家裡的自學生說:「我抄一抄就會變得很會寫了嗎?怎麼可能...抄完我也不知道那是甚麼意思啊。」 大概就已經能回答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人心裡很知道自學計畫裡面很多內容其實都不可能達成,包括計畫的完整性和沒有彈性(像是課表部分),但是不要照著計劃走,然後呢? 要怎麼走?
    如果自主學習是一個目標,那麼要怎樣才算是符合這個目標? 完全自主並且自由地主動執行某一項看起來像學習的事情,才能算嗎?如果給了一個不是自主而來的目標,但不介入走向目標的方向與過程歷時,這樣還能算是嗎?
    就像成人對所有疾病的診斷都有的害怕一樣,一個專業名詞出現在生活中的時候,我們歷經的所有擔憂與恐懼,在人開始發問的時刻,就是學習的當下......
    學習是甚麼? 這陣子一直在想這些事情。 學習某一件事情,絕對源自於好奇,這是動物的天性。
    學習最大的價值與意義,在於看見自己與不懂之間的關係,這種連結大致上可以放大到知識、常識、課業、各領域的專業、做人處事的態度,更可以放大到對世界、社會的認識...等等。對人生抱有希望與活力下,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學習力。在某些教育方式下,孩子學了好多好多大人也說不出來的知識,可卻一點一點地消逝對生命的熱情
    大人心裡很知道自學計畫裡面很多內容其實都不可能達成,包括計畫的完整性和沒有彈性(像是課表部分),但是不要照著計劃走,然後呢? 要怎麼走?
    如果自主學習是一個目標,那麼要怎樣才算是符合這個目標? 完全自主並且自由地主動執行某一項看起來像學習的事情,才能算嗎?如果給了一個不是自主而來的目標,但不介入走向目標的方向與過程歷時,這樣還能算是嗎?
    就像成人對所有疾病的診斷都有的害怕一樣,一個專業名詞出現在生活中的時候,我們歷經的所有擔憂與恐懼,在人開始發問的時刻,就是學習的當下......
    學習是甚麼? 這陣子一直在想這些事情。 學習某一件事情,絕對源自於好奇,這是動物的天性。
    學習最大的價值與意義,在於看見自己與不懂之間的關係,這種連結大致上可以放大到知識、常識、課業、各領域的專業、做人處事的態度,更可以放大到對世界、社會的認識...等等。對人生抱有希望與活力下,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學習力。在某些教育方式下,孩子學了好多好多大人也說不出來的知識,可卻一點一點地消逝對生命的熱情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等到有一天 資產的部位大了 扣掉生活的所需  剩下的錢 還能持續的買進 股價是淨值的波動 並不會影響我們今年領到的股利數字  今天再買進幾張股票 固定用5日來買 也比較好記 每個月薪資及房租收入 扣除支出及生活費 先做投資  持續的買進股票 自己的投資分配 除了股價真的漲多 收回本金 擁有零成
    Thumbnail
    司馬遷作《史記》首創紀傳體紀錄史事,是被國民教育荼毒的我們所熟知的必考題目,不過你知道嗎,除了這個小知識外,《史記》更為膾炙人口的是司馬遷在本紀、列傳中描寫人物生動,甚至類似小說家筆觸的各種故事。說到這裡你一定開始覺得無趣,就讓我們一起進到《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王退至垓下而最後自刎的片段⋯⋯
    Thumbnail
    不是有文字就是文案,舉例當你在閱讀詩與文章會有感受、畫面或想法,但為什麼看操作說明書或成分時,卻不會有任何感受?都是文字,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
    Thumbnail
    根據出版業工作的同學表示,去年台灣整體出版業的年營收、不敵一家巷口的便利商店一天的營收,出版業步入寒冬,一直都不是什麼祕密的產業狀況。 有人覺得是網際網路的興起,讓民眾沒有了閱讀的習慣;有人覺得,
    Thumbnail
    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眼睛駐足的不是傳統媒體,而是一篇篇精緻、客製化的內容,自媒體拔地而起,又因競品過多走向終結。少部分靠著鮮明特色活了下來,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理科太太們。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等到有一天 資產的部位大了 扣掉生活的所需  剩下的錢 還能持續的買進 股價是淨值的波動 並不會影響我們今年領到的股利數字  今天再買進幾張股票 固定用5日來買 也比較好記 每個月薪資及房租收入 扣除支出及生活費 先做投資  持續的買進股票 自己的投資分配 除了股價真的漲多 收回本金 擁有零成
    Thumbnail
    司馬遷作《史記》首創紀傳體紀錄史事,是被國民教育荼毒的我們所熟知的必考題目,不過你知道嗎,除了這個小知識外,《史記》更為膾炙人口的是司馬遷在本紀、列傳中描寫人物生動,甚至類似小說家筆觸的各種故事。說到這裡你一定開始覺得無趣,就讓我們一起進到《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王退至垓下而最後自刎的片段⋯⋯
    Thumbnail
    不是有文字就是文案,舉例當你在閱讀詩與文章會有感受、畫面或想法,但為什麼看操作說明書或成分時,卻不會有任何感受?都是文字,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
    Thumbnail
    根據出版業工作的同學表示,去年台灣整體出版業的年營收、不敵一家巷口的便利商店一天的營收,出版業步入寒冬,一直都不是什麼祕密的產業狀況。 有人覺得是網際網路的興起,讓民眾沒有了閱讀的習慣;有人覺得,
    Thumbnail
    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眼睛駐足的不是傳統媒體,而是一篇篇精緻、客製化的內容,自媒體拔地而起,又因競品過多走向終結。少部分靠著鮮明特色活了下來,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理科太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