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我們不再流浪——讀 喬治馬丁《熾熱之夢》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09年版(左) VS 2017年版(右)
(本文首發於 2010.01.08)
  馬許笨拙地打開門,倒退著走出交誼廳,然後看見喬許亞轉過身去,挺身站在廳門和那群夜行的吸血鬼之間--擋下了朱利安、凱瑟琳和所有其餘的眾人。            《熾熱之夢》第十七章
  《熾熱之夢》是《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丁的作品;果然不負我的期待,是一部少數符合文案、推薦實在的佳作。
  前面分為兩部分:  
  主線——以船長馬許為視點,寫吸血鬼喬許亞。正向、溫暖,建立在信任上的友情。
  支線——以管家酸比利為視點,寫吸血鬼朱利安。陰沈、血腥,誘騙、束縛的僕役關係。
  可惜到後來,支線融入主線後,大量的「補敘法」使劇情不再流暢,尤其喬許亞自白的部分,實在是一大敗筆。
  回頭講劇情。
  開頭敘述喬許亞如何找上馬許,合作之初,喬許亞的怪誕行為導致雙方猜忌試探,之後坦誠相見,準備一起對抗大魔王朱利安,此時朱利安的僕役酸比利正好找上門來……
  通常到這個時候,兩線交會迎向高潮,故事也應該接近尾聲,沒想到——

 以下有雷 XD

  沒想到,兩人竟然打不過朱利安!喬許亞還成了朱利安的禁臠!
  劇情自此急轉直下,咱們馬許為了拯救心愛的(?)喬許亞,一而再再而三回到船上,然而不管他撂了多少人,只不過增加更多陪葬者,每次都只能落荒而逃,連唯一稱得上女主角的維樂麗都犠牲了!
  喬許亞看不下去,向朱利安獻上一計,讓『烈夢號』消失於世上。果然馬許找了十三年都找不到,眼看人也老了、公司也收了,過往的一切彷彿不曾發生過一樣。正當馬許放棄尋找,回到家鄉準備終老時……
  大家自己看吧。(笑)
  是這夜已深沉
  而我們不再流浪                  
《熾熱之夢》終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1會員
307Content count
冬日迎春戲雪,古道潑墨行俠。 在巷弄裡,與自己的靈魂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巷弄裡的雪花 的其他內容
本文原為兩篇,於今(2021年)合併為一篇。 本書每篇的形式和主題都不太一樣,但是卻一樣精彩,不愧為「兩岸古裝編劇第一人」,說故事的功力實在高超。無論敘事、結構、內涵、推理,都無可挑剔,具有深刻的人文關懷,還有濃厚的幽默反諷,笑中帶淚、淚中帶笑,而且篇幅短小,讀起來沒有壓力...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這部作品的發想,源自促使「汽車強制責任險」通過的柯媽媽:「(柯媽媽)在痛失愛子時報復意念一度極為強烈……不過後來這股澎湃的復仇意識被理智壓抑下來,轉化成推動有利社會的偉大力量。」我才知道原來「汽車強制責任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的......
地理背景設定在中和,從秀水里一路發展到烘爐地。寫秀水里的部分比較模糊,對沒住過那邊的人來說,不管秀水換成哪兩個字都一樣,不過「烘爐地」就不同了,指標非常明顯,就算沒去參拜過,走高速公路也一定能看到那尊大大的土地公像。這位土地公,在故事中占著舉足輕重的位子,詳情如何,一樣請大家自己翻書查看。
《給亞亞的信》內文採書信體,由一封封主角給未來孩子亞亞的信所構成,各單元獨立成篇,每則故事短而完整,你可以從裡面看到這個世界,也可以看到歷經成長與幻滅、興許還帶著點憤怒的自己......
《考場現形記》就是架構在這樣的背景,借古喻今、以小說大,鏡頭只照著明朝的幾個角落:客棧、農村、考場,但是讀者卻能藉由作者平和低調的鋪陳方式,感受到背後那股洪流:歷史也好、官場角力也罷,正隱隱滾動著,伺機要將人們吞沒,在這之中,所有的人,都只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存在。  
本文原為兩篇,於今(2021年)合併為一篇。 本書每篇的形式和主題都不太一樣,但是卻一樣精彩,不愧為「兩岸古裝編劇第一人」,說故事的功力實在高超。無論敘事、結構、內涵、推理,都無可挑剔,具有深刻的人文關懷,還有濃厚的幽默反諷,笑中帶淚、淚中帶笑,而且篇幅短小,讀起來沒有壓力...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這部作品的發想,源自促使「汽車強制責任險」通過的柯媽媽:「(柯媽媽)在痛失愛子時報復意念一度極為強烈……不過後來這股澎湃的復仇意識被理智壓抑下來,轉化成推動有利社會的偉大力量。」我才知道原來「汽車強制責任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的......
地理背景設定在中和,從秀水里一路發展到烘爐地。寫秀水里的部分比較模糊,對沒住過那邊的人來說,不管秀水換成哪兩個字都一樣,不過「烘爐地」就不同了,指標非常明顯,就算沒去參拜過,走高速公路也一定能看到那尊大大的土地公像。這位土地公,在故事中占著舉足輕重的位子,詳情如何,一樣請大家自己翻書查看。
《給亞亞的信》內文採書信體,由一封封主角給未來孩子亞亞的信所構成,各單元獨立成篇,每則故事短而完整,你可以從裡面看到這個世界,也可以看到歷經成長與幻滅、興許還帶著點憤怒的自己......
《考場現形記》就是架構在這樣的背景,借古喻今、以小說大,鏡頭只照著明朝的幾個角落:客棧、農村、考場,但是讀者卻能藉由作者平和低調的鋪陳方式,感受到背後那股洪流:歷史也好、官場角力也罷,正隱隱滾動著,伺機要將人們吞沒,在這之中,所有的人,都只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存在。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以印度哲學為師,找回內心的自由權】 這本書是2018年出版的,早在出版的那年,我大學剛畢業去加拿大前,就閱讀過了一次,那時候我也有在手機裡寫下短短的心得。 那時候的我是這麼寫的: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對於宗教,我好像一直抱著一種避而遠之,
Thumbnail
創作要不要為了迎合讀者需求,進而調整自己的創作方向呢?我發覺從 3 個點考慮後便不再煩惱了:1️⃣ 先回想創作的目的|無償或有償? 2️⃣ 再想想調整的可能後果|壞的與好的 3️⃣ 試著寫一篇不同領域的文章看看|從類似的下手.......
Thumbnail
如果極權統治的時空背景是黑夜,讓那段歷史閃耀發光、值得凝望的星子就是那些被時代碾壓的小人物的情感和記憶,包含他們承受的苦難以及被迫遺忘的一切。
Thumbnail
西西是一位香港很具代表性的作家。說來慚愧,素來很少讀香港文學作品(除了韓麗珠)。雖說西西的作品收錄在中文課程上,但我這個不及格的學生卻全無印象。開始對西西產生興趣,是在某次活動上結識了一位新朋友。相處下來,新朋友說感覺我有點像西西。還記得我後來又問了個比較文藝的朋友,西西是怎樣的感覺?他也不太清楚。
Thumbnail
德川承平時期,每年踏上江戶參勤之旅,與完成交代回到領國居住的大名,約佔各半。對必須履行義務的大名來說,除非因病難以長途跋涉,或國內發生天災等特殊事由,不然參勤交代都是每隔一段時間,不得不再度動身的旅行。
Thumbnail
长期以来,“被污名”和“不可见”被认为是主流话语中同性恋社群的基本形象,与之相对应的倡导行动则以“”发声”和“被看到”为目标。本文分析了近期诸多典型事件,涉及社会管理、公共卫生、消费文化等领域,并访谈了数位同志,试图为大家勾勒出一幅相对更真实的中国同志群体形象图谱。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以印度哲學為師,找回內心的自由權】 這本書是2018年出版的,早在出版的那年,我大學剛畢業去加拿大前,就閱讀過了一次,那時候我也有在手機裡寫下短短的心得。 那時候的我是這麼寫的: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對於宗教,我好像一直抱著一種避而遠之,
Thumbnail
創作要不要為了迎合讀者需求,進而調整自己的創作方向呢?我發覺從 3 個點考慮後便不再煩惱了:1️⃣ 先回想創作的目的|無償或有償? 2️⃣ 再想想調整的可能後果|壞的與好的 3️⃣ 試著寫一篇不同領域的文章看看|從類似的下手.......
Thumbnail
如果極權統治的時空背景是黑夜,讓那段歷史閃耀發光、值得凝望的星子就是那些被時代碾壓的小人物的情感和記憶,包含他們承受的苦難以及被迫遺忘的一切。
Thumbnail
西西是一位香港很具代表性的作家。說來慚愧,素來很少讀香港文學作品(除了韓麗珠)。雖說西西的作品收錄在中文課程上,但我這個不及格的學生卻全無印象。開始對西西產生興趣,是在某次活動上結識了一位新朋友。相處下來,新朋友說感覺我有點像西西。還記得我後來又問了個比較文藝的朋友,西西是怎樣的感覺?他也不太清楚。
Thumbnail
德川承平時期,每年踏上江戶參勤之旅,與完成交代回到領國居住的大名,約佔各半。對必須履行義務的大名來說,除非因病難以長途跋涉,或國內發生天災等特殊事由,不然參勤交代都是每隔一段時間,不得不再度動身的旅行。
Thumbnail
长期以来,“被污名”和“不可见”被认为是主流话语中同性恋社群的基本形象,与之相对应的倡导行动则以“”发声”和“被看到”为目标。本文分析了近期诸多典型事件,涉及社会管理、公共卫生、消费文化等领域,并访谈了数位同志,试图为大家勾勒出一幅相对更真实的中国同志群体形象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