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我們對內向者的種種誤解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陣子有一部偶像劇「想見你」,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內向者的內心世界。
在這個主流是追求外向、表現的社會,內向特質相較不易被多數人理解,讓我驚訝的是編劇能想到將這一層面加入,將內向者的內心世界、生活辛苦的細微部分帶入劇情中,讓整齣劇探討的內容更充實。

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 後天塑造的人格特質?

個性是天生及後天養成的,但後天的影響可能更為深遠。
什麼因素會影響孩子成為內向者呢?
成長過程中較少可以對話的機會。
教養者管教方式較嚴肅,孩子不敢輕易表達內心想法。
每個都擁有外向及內向的一面,若生活環境較為單調或只有靜態的活動,孩子外向 特質就不易顯露出來。

內向者都擁有的敏感特質?

內向常與敏感、害羞連結在一起,但這三個是不一樣的特質,很多內向者同時擁有敏感的特質,又或者說兩者是交互作用形成的。
內向者從小需要去吸收並消化他人言語評論,在這不友善的社會中尋求生存,善於觀察的能力,以及將他人的意思過度解讀等狀況,都會讓內向者察覺到很多細微的事。而敏感特質又容易讓人想得較多,內心有很多的感受,但不會一股腦兒的釋放出來。

讓人難以察覺的冷淡情感

內向者的個性大多較內斂、安靜,在團體中往往會給人疏遠感,但其實在親近的人面前,感到舒服、喜歡的狀況下也能像外向者表現出熱情的一面。大多狀況下,在一個適合的環境下,內向者也是會想要分享與表現的。
但若成長過程中因缺乏與他人的相處,如何與他人互動、表達情感這一部分就會顯得較弱,因為在生活中並無經驗教會他們如何與人建立關係。

選擇工作內容較少與人互動的元素?

有些內向者在挑選工作時,因工作中與人相處的挫敗感,往往會考慮需要較少溝通的工作性質,但大多內向者缺乏的是閒聊的技巧,不見得是表達的能力。
我們應該做的是順從自己的潛能及興趣,在屬於自己專業的部分才能有自信地侃侃而談,若非自己的領域,即使是外向者也會避開這份需要與人溝通的工作。

不愛說話的省話一族,比起擁有伴侶,更希望一個人?

內向者喜歡向內自我探索,比起表面了解一件事物,更希望能深入探討,因此在人群中總會希望能進行深入交流更甚於一言兩語閒聊帶過的話題。
內向者需要花一些時間在思考與省思,因此一天中有獨處的時間對他們來說很更要。但人們都會渴望與人交流與相處,只是喜歡的形式不一樣,身為內向的另一半若能彼此養成一個默契,還是能達成雙方都喜歡的生活方式的。
唯有當我們意識到反覆出現的情緒,療癒才會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風傳媒 2020-12-27 這篇投書可能讓你覺得很討厭,因為筆者在質疑你的信念,對於教科書「只是用來應付考試」的信念,以及「理論與實務無關」的信念。你將會看到,這兩個信念都沒有根據,而且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一樣東西,不但可以在該領域的教科書當中找到,而且那樣東西原先只是學者提出的理論! 先回想一
Thumbnail
新的想法還是需要這個世界映證,才會得出不同的回饋。 行動的過程與世界有了真實的互動,隨著互動增加,真實世界給予的回饋,也會打破你對於原先的期待的認知,不論是好的壞的,這些真實的感受,比起單純的想法改變來的直接。
Thumbnail
為什麼人為什麼那麼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呢?因為我們容易焦距失去的事物? 這種不斷焦距失去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匱乏感」,這種匱乏感讓我們扭曲了事實,我們會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會去彌補自己的匱乏感或是找到一個大魔王去責怪。 匱乏感源自於人類生存的三個天性:一、預期感、二、悲觀天性、三、愛講故事。
Thumbnail
理性是參與情緒製造的角色,也是帶領我們求真的工具,感性也不是理性的對立,而是專注於情感面的能量。 希望藉由情緒的機制,讓各位學習著區分感受與情緒的差異,讓情緒回歸到原始的樣貌,允許自己慢下來好好思考,好好感受,並學習培養求真的習慣。
Thumbnail
我是個終日與負面消極為伴的人,也正因為是這樣的人,幾乎不曾主動看過這類心靈書籍;但先前我的情緒好像不知不覺累積到某個邊緣,也剛好有朋友推薦這本書,看完覺得對當下的我理解自己與釋放還蠻有幫助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熊仁謙,我看完一查竟然是同年人,他已經寫了好幾本書有快十萬粉絲,相較之下我什麼都不是,當我又
Thumbnail
前言 距離上次發佈文章已經是一個多月前的事情了,布蘭達&極簡維尼做什麼去了呢? 其實,前陣子我們剛好歷經了一年內游牧了8個不一樣的住宿地點,嘗試體驗了各種不一樣的生活環境,讓我們對於「理想生活」和「極簡生活」做了一番思考和沉澱,因此這段時間我們花了多時間,透過文字將我們的所思所感都記錄和整理下來,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風傳媒 2020-12-27 這篇投書可能讓你覺得很討厭,因為筆者在質疑你的信念,對於教科書「只是用來應付考試」的信念,以及「理論與實務無關」的信念。你將會看到,這兩個信念都沒有根據,而且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一樣東西,不但可以在該領域的教科書當中找到,而且那樣東西原先只是學者提出的理論! 先回想一
Thumbnail
新的想法還是需要這個世界映證,才會得出不同的回饋。 行動的過程與世界有了真實的互動,隨著互動增加,真實世界給予的回饋,也會打破你對於原先的期待的認知,不論是好的壞的,這些真實的感受,比起單純的想法改變來的直接。
Thumbnail
為什麼人為什麼那麼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呢?因為我們容易焦距失去的事物? 這種不斷焦距失去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匱乏感」,這種匱乏感讓我們扭曲了事實,我們會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會去彌補自己的匱乏感或是找到一個大魔王去責怪。 匱乏感源自於人類生存的三個天性:一、預期感、二、悲觀天性、三、愛講故事。
Thumbnail
理性是參與情緒製造的角色,也是帶領我們求真的工具,感性也不是理性的對立,而是專注於情感面的能量。 希望藉由情緒的機制,讓各位學習著區分感受與情緒的差異,讓情緒回歸到原始的樣貌,允許自己慢下來好好思考,好好感受,並學習培養求真的習慣。
Thumbnail
我是個終日與負面消極為伴的人,也正因為是這樣的人,幾乎不曾主動看過這類心靈書籍;但先前我的情緒好像不知不覺累積到某個邊緣,也剛好有朋友推薦這本書,看完覺得對當下的我理解自己與釋放還蠻有幫助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熊仁謙,我看完一查竟然是同年人,他已經寫了好幾本書有快十萬粉絲,相較之下我什麼都不是,當我又
Thumbnail
前言 距離上次發佈文章已經是一個多月前的事情了,布蘭達&極簡維尼做什麼去了呢? 其實,前陣子我們剛好歷經了一年內游牧了8個不一樣的住宿地點,嘗試體驗了各種不一樣的生活環境,讓我們對於「理想生活」和「極簡生活」做了一番思考和沉澱,因此這段時間我們花了多時間,透過文字將我們的所思所感都記錄和整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