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離台灣飛行三小時左右距離的國家,我對它的認識其實並不深。
最初的印象是由早期的韓劇建立的,《藍色生死戀》、《情定大飯店》、《冬季戀歌》等等,但那時把韓劇當成是如日劇、美劇等眾多連續劇的一部分,沒有特別注意到來源國家是哪一國。學生時期關注棒球時,才開始認知到同樣也打棒球的韓國這個國家的存在。在國際賽場上,台灣對戰韓國輸多勝少,球迷間瀰漫著一股逢韓必反的情緒,不過我因緣際會下去了解了韓國的相關資訊,發現原來韓國與台灣有許多相似之處,也發現了更多相異之處。
與台灣相似的,包括曾被日本所統治,也經歷了民主轉型的痛苦過程,在經濟起飛後,同樣轉而朝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發展,不論在體育或是產業方面,都跟台灣維持著競爭關係。而與台灣相異的,首先便是不同的語言與文字,食物與文化方面也有天壤之別,甚至是在人民的穿著與街道景觀上,都能一眼看出差異。
近年在諸多近期韓劇的薰陶下,對韓國有了更多的認識;加上決定要前往首爾一遊後,從旅遊書、網路等多方面的吸收資訊,才依稀在心目中描出韓國這個國家的輪廓。
行程由從松山機場直飛首爾金浦機場。由於不懂韓文,在事前規劃上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神,出發前心中也有著更多的不安。只能在準備資料時做的更充分、更完善,設想更多可能遇到的狀況,才能稍稍舒緩對於陌生之地緊張感。
從機場抵達飯店一路順利,在機場、捷運等公共設施上,都有著大量的英文標示,所以當我在飯店房間卸下行李時,一顆忐忑不安的心也慢慢平靜了下來。看著窗外,我心想「這裡就是韓國啊」。雙腳確實踏上了韓國的土地,但卻沒有強烈的「出國感」,難道是因為韓國與台灣真的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的緣故嗎?
在出國前,為了讓自己更安心,大略學習了韓文字母的寫法與發音。韓國原本與日本相同,在文字中有著許多漢字,但在朴正熙時代,為了加強民族認同感,進而拿掉了韓文中的漢字。儘管有些詞彙仍是漢字的讀音,但在書寫上幾乎全面都以韓文字母為主。目前僅在地鐵車站的站名,還有某些老式商店的招牌上可以見到漢字的蹤跡。在閱讀日文時,有時可以用漢字稍微猜出意思;而在韓文上因為僅讀音保留了下來,反而要能讀出聲音來才能稍微猜出意思。
來到首爾必定要造訪「北村」,此區過去為貴族居住之地,保留大量傳統韓式建築古蹟。而說到古蹟,在首爾最知名的就是李氏朝鮮時代的五大宮殿。在首爾市中心,竟能保留如此大面積的古蹟,令人不禁讚嘆韓國對於傳統與歷史的重視。五大宮殿中又以景福宮為規模最大、佔地最廣的宮殿,北村即位於景福宮與昌德宮兩座宮殿之間的廣大區域。
景福宮背倚北岳山,前有漢江蜿蜒而過,位置絕佳,加上景福宮附近的地勢為自北岳山下的平緩之坡,可以居高臨下俯瞰整座首爾城。幾百年前,當皇親國戚在此眺望時,完全無法預料到未來王朝將傾頹,而此地將變成一處人山人海的觀光景點,只剩下雄偉的宮殿兀自矗立,彷彿在憑弔昔日的榮光。
景福宮以光化門為主要的正門入口。光化門在日治時期曾遭拆除,並於原地建起日本總督府,對於韓國來說,無論是在無形的歷史記憶或是有形的建築物上,都是奇恥大辱。獨立後,總督府自然被拆得一瓦不剩,現在見到光化門為一九六八年所重建,暗紅與暗綠色的裝飾儘管不顯眼,但仍掩蓋不住其恢弘氣勢。因為重建之故,石牆新穎而缺少歲月的痕跡,但在外表看不見之處,其背負了難以想像的深沉歷史與民族情感。
光化門的正對面,便是十二線道的寬大馬路,兩側高樓大廈林立,現代首爾的中央軸線。過去與現在距離僅一門之隔,如此遙遠又如此接近,如此突兀又如此融合。獨立後的韓國急於擺脫過去的包袱、擁抱未來,向世界證明大韓民族的能耐,用自傲取代自卑。人民因而能(或不得不)接受威權式的政府領導,以此換取在世界舞台上能佔有一席之地,而韓國也的確做到了。從高聳的樓宇到手上的三星手機,都是印證其功成名就的信物。
翌日,從首爾車站搭著火車來到與首爾相鄰的仁川,從一出車站正對面便是中華街顯目的牌樓。曾造訪過幾座城市的中華街或中國城,橫濱、吉隆坡、舊金山,街區中的景觀各異,但唯一不變的就是顯目的中式牌樓。鮮紅的立柱,額坊上題「中華街」或者其他名稱,上頭精雕細琢,斗栱、雀替等裝飾應有盡有,簷上鋪或橘或綠的瓦片。
在街上隨意閒逛,找了一間不起眼的餐廳,吃了據說源於仁川的韓國美食「炸醬麵」。與台灣的炸醬麵並不相同,接近黑色的醬汁將整碗麵條完全覆蓋,再擺上一顆鵪鶉蛋。醬汁黏稠而帶有些許甜味,得花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將醬汁均勻的拌開來。飯後造訪位於附近的「自由公園」,由於當天雨一陣一陣的下,街上行人稀稀落落,公園裡更是沒有什麼遊客。彼時時序入秋,楓葉轉黃轉紅,因雨而落了一地的紅黃地毯,另有一股清寂、幽靜之感。
自由公園中有座麥克阿瑟銅像,為紀念當年在此地發生的一場戰役。一九五○年韓戰爆發,北韓軍隊跨過虛幻的北緯三十八度線,三天攻下漢城,三個月將南韓軍隊逼退至釜山,僅僅洛東江一江之隔,卻是咫尺天涯的距離。聯合國軍隊司令麥克阿瑟於是決定率領部隊由仁川登陸,從朝鮮半島中央切斷北韓補給線。仁川戰役後,局勢逆轉,也奠定朝鮮半島往後至今超過半世紀的局勢。
韓國雖然擁有與台灣相似的歷史,但文化卻又如此不同,過去我認為正如一個人的經歷形塑了他的人格與修養,一個國家的歷史則塑造了國家的民族性與文化,若果真如此,那麼又要如何解釋韓國與台灣的差異呢?難道應該反過來,民族性與文化塑造了歷史,而擁有相同歷史只是一種巧合嗎?或許我的經驗還太少、觀察的還不夠廣,待累積更多的精力與體悟後,或許才能沉澱出部分答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