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官方說明
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將原本常見自閉症名稱(英文:Autism)調整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根據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自閉症是先天性腦部受損,所以引發的發展障礙。這種腦部發展異常的情況,無法完全根治,不論是透過手術、藥物治療,甚至是飲食及長期作息調整,都只能稍微減輕症狀
一般來說,幼兒在2歲半至3歲以前,父母就可以透過行為舉止、社交狀況觀察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自閉症傾向。整體而言,語言發展遲緩、社交障礙、重複性動作,以及難以和他人建立情感等。但每個人的嚴重程度不一樣,且這些症狀在成長的過程,都可能隨著時間、治療變化而有不一樣的發展
🔆造成自閉症的 5 個主要原因
- 遺傳:報告顯示3%的自閉症和遺傳有關;也有研究人員發現7個相關的基因組,但自閉症真正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 病毒感染:懷孕時曾遭德國麻疹、流行性感冒感染,將提高孩子罹患自閉症的機率
- 新陳代謝失調:孩子患有先天性新陳代謝疾病,可能影響腦細胞、腦神經傳遞功能,而增加自閉症的機率
- 懷孕、出生困難造成的腦損傷:孕婦服用藥物、營養不良,及早產、難產皆可能提高孩子罹患自閉症的機率
- 基因:近年有研究指出自閉症的發生83%由基因決定,比過去認為基因有90%的影響略低,環境因素影響力接近2成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
🔆自閉症早期徵兆、症狀
(一)互動式障礙:包含語言、溝通以及人際交流障礙。不易察覺周遭人、事、物的改變,也不感興趣。較少和他人有言語、眼神上的互動,所以在人際交流上容易產生問題。
- 社交中,較少有模仿性的手勢、肢體互動
- 與同齡者相較,較少微笑、大笑的情緒
- 不常說話,或者與同齡者相較之下,比較晚開始開口說話
- 眼神、肢體較少與他人互動
- 翻身、站立、爬行等行為發展緩慢
- 多數自閉症的孩子們有避免與他人眼神接觸的傾向
- 可能在不合宜的狀況下發笑.在接受擁抱或觸摸時,缺少反應或不想理會,甚至反抗
- 過動或過靜
- 突如其來的暴躁或具攻擊性,或沒來由的發脾氣
- 難以表達需求,常使用手勢或用手指來取代語言
(二)固定行為和侷限興趣:對於特定事物會有堅持的程序及做法,有重複性動作,並拒絕改變既有習慣。例如:上學或回家的路線要固定。不僅如此,對於事物的喜好非常明顯,將注意力、時間集中在少數興趣上,對於不感興趣的事物缺乏關心。另外,對於特定感官刺激,也會異常敏銳。
- 重複肢體行為,或對於特定物品產生依戀,吃飯、睡覺都要帶著
- 對於特定感官刺激異常敏銳,反應特別激烈
- 不斷重複某些日常生活中的字句
- 對某些物品有超乎尋常的愛戀
- 對一成不變的儀式行為非常執著,抗拒日常生活中任何微小的改變
- 喜歡不斷地旋轉物品,或持續進行不尋常的 「遊戲」
- 對於疼痛感覺遲鈍
🔆自閉症分類
據 2013 年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以及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的資料,將廣泛性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未分類廣泛性發展障礙、兒童崩解症整合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這 4 種自閉症類別在行為表現、特徵顯露的時間上皆有差異
- 廣泛性自閉症(Autistic disorder)
多數發病於 3 歲以前,有明顯的社交溝通、語言發展障礙。依據認知、溝通能力,可分為高功能型自閉症、低功能型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智商高於 70 以上,在聽、說、讀、寫等能力上沒有明顯問題。但相較於前者,低功能自閉症患者不論是在接收資訊、表達能力上都明顯較差。
- 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
亞斯伯格症並沒有語言發展問題,但一樣具有社交溝通障礙。智商多為平均值,甚至以上,所以許多人會認為亞斯伯格症與「廣泛性自閉症中」的「高功能型自閉症」相似。通常會執著於特定興趣,且容易單方面對身邊的人表達自我,也就是比較沒有察言觀色的能力,也無法根據對方的行為舉止,做出互動上的調整、應對。
- 未分類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not otherwise specified)
又稱為非典型自閉症,指的是自閉症的症狀中,因為缺少某些障礙,以致於無法完全符合自閉症診斷,這種情況就會被歸類在此項目中。
- 兒童崩解症(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
在 3 至 4 歲以前孩童發展正常,但之後就會出現非常明顯的行為退化,10 歲以前原有的社交、語言能力就會喪失。
🔆高敏感與自閉症差別
- 注意力
高敏感孩子容易分心的原因是太注意細節,而注意力缺失症孩子則是能力問題。如果在足夠安靜的環境中,高敏感兒童是可以專注做事的,但注意力缺失症兒童卻很難做到,即使在嘈雜環境中,高度敏感兒童用力控制,也是可以專注的,只是會更累,所以他們不太願意這麼幹,但注意力缺失症孩子是無論怎麼使勁,都很難做到專注的
- 表情模仿與眼神交會
自閉症孩子是不會笑的,也不會學大人的表情,甚至眼神不能與人接觸,而這些特徵高敏感孩子都沒有。自閉症孩子直到2-3歲,還是對人沒興趣,但高敏感度孩子從小就會和父母有足夠的互動。他們對熟人可以很放鬆,互動也是良好的
- 成就
高敏感兒童,經過科學的養育,今後很可能擁有較高的成就,比如在律師、醫生、老師、藝術家、科學家、歷史學家等領域,成為翹楚,歷史上,愛因斯坦、牛頓、居里夫人都是高敏感兒童,而確診的自閉症兒童,則很難獨立達到如此事業高度。(即使有繪畫、音樂天賦的自閉症兒童,他們也只能在父母的輔助下,才能獲得成就,自己獨立工作,幾乎無法獲得較高的成就,因為自閉症主要就是社交障礙。)
🔆結論:
帶小孩去打預防針看診,由於小朋友對於陌生人的接觸有抵抗,有時候醫生善意的提醒,是否去接受醫院檢查看看,因為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大人應該用講的就會了解,會這麼抵抗不應該是這個年紀該有的行為,言語之間透漏著小孩應該就是自閉症,剛開始我也一度懷疑是否是自閉症,於是我就去研究自閉症,後來發現高敏感症狀,於是就查詢高敏感與自閉症的差別
高敏感與自閉症最大的差別就是社交能力,自閉症患者無法與人互相交流做出回饋反映,就算是高功能自閉症多數具有語言能力,學習能力較佳、自閉傾向較不明顯;但語言理解與表達力、人際互動與聊天的能力仍有困難
由於高敏感既非病名、也不是診斷名,純粹是站在心理學和社會學觀點來定義,在醫學上沒有這樣的概念。因此就算去精神科、神經科、身心科求診,也不會被診斷為高敏感,有些醫師甚至沒聽過這些概念;即使明白有這個概念,很多人也不認為這是造成的原因
面對於一知半解的情況下,片面的詢問狀況下就篤定病因,也許是善意的提醒,但造成家屬心理上的壓力我覺得一種傷害,也許是雙方口語與認知不同,也許是對方的關心我過度解讀,但我還是希望同理心與確認自己的專業下再來提醒病患,這個感覺就很像幼稚園老師就要家長帶小朋友去檢查,卻沒有仔細觀察小朋友是否真的有狀況,不一樣的環境或是情境下是否會有相同的狀況,多次觀察後再來跟家長反映,而不是疑似類似的症狀加上半桶水的知識,就宣告貼上標籤
🔆參考來源:
- 親子天下 什麼是自閉症?了解自閉症7徵兆、原因、治療及教養方式
- 每日頭條 高敏感度兒童和內向、自閉、注意力缺失孩子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 三采文化 高敏感兒與高敏感族,都不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