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孩子表現差,為什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你發生過什麼事》一書另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點。在職期間,正值<教育機會均等>深受重視的時期,所謂<教育機會均等>意思是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在起跑點上都相同的,大家都有同樣的機會去開拓自己的前程。不會因種族、宗教、性別、文化、階層-但最重要的是地區-而有不同。因為地區的不同,往往造成其他的不同,因此當時特別強調地區要平衡。一般來說住在市區的兒童,因為文化刺激較多,家長較為重視…等等因素的關係,因此其升學的機會也較其他-例如海島、山地、礦區、偏遠等地方的兒童-來得好且多,因此當時認為地區是造成教育機會不均等的主因,所以呢?所以當時認為應該在偏遠學校投注大筆經費,以提高偏遠地方兒童的教育經費。…我當時正在寫博論,特地到一所偏遠學校駐校觀察半個學期。政府投注的經費令人咋舌,然而一次性的給予太多經費,學校根本無法消化,但卻必須在會計年度內將錢花完…這些經費的胡亂花用我之前曾描述過就不再贅述了…

經費多寡對教學沒影響

只是所投注的經費對教學沒什麼影響而影響教育機會最大的要素就是教學品質,不是嗎?),老師無法出回家作業,因為有家長把作業拿去點煙,並認為讀書沒用;老師再認真教也沒用,因為學生沒有什麼預習,復習,學生的成績從一年級的第一次考試就固定不動了,一年級第一次考試第一名、第二名…最後一名出現後,大概就這樣子保持到畢業都不會改變;體罰、責罵是常事,有一名老師抱怨說:除了不負良心外,毫無成就感可言(如果你想到孩子所上的內容都是他們經驗之外的東西,如果你想到孩子從開學第一天開始就必須長時間的靜坐在椅子上不動;而老師講的大多是他們不懂的,甚至老師的用語都是他們平常沒聽過的…。

老師全部調職和老師全部留職都是災難

到了暑假,除校長及工友外,老師全部調職到平地。也許你會問:為什麼?因為生活不便,因為沒有成就感,因為無法成家或顧家…但現在的情形則剛好相反,能擠進校園已經不容易了,想調職,難,因為少子化,因為保障原民,因為師資缺額大減…結果呢?老師沒成就感有改善嗎?沒;混可以嗎?不混你要幹嗎?你再努力也不可能趕上平地,何況程度較好的學生,家庭狀況較佳者都轉到平地去了,而且保送加分都是在平地就讀的山地生爭取走了…老師愈認真,受傷愈大,因為大家得過且過,你那麼認真,造成了大家的不便和困擾…聽來有沒有很熟悉?
我也去參觀國中,上課期間,三年級進班級的不到一半,其餘都在操場玩,不進教室(老師不管嗎?管不動,強迫進教室,教學更難,只能跟學生比聲音,然後用力敲竹板,希望引起學生注意);真正聽講的不到兩個…當時因為教育機會均等的關係,所以好不容易兩個山地鄉各有一名最優秀的國中畢業生可以保送高中,結果其中一名不到兩個星期就休學了,另一名則告訴同學說除了在廁所裡較自在外,各種壓力大到她快撐不住了…。
當時只是覺得荒謬,理念荒謬,政策荒謬,執行荒謬,結果也荒謬…

偏遠教育品質為何難改善?

接觸偏遠教育後,一直關注著其狀況。但也一直不能了解其教育成果無法提升的真正原因。直到閱讀《你發生過什麼事》。才對此有些了解,書中說:

「人生早期的人際關係很重要,會影響壓力反應系統,以及未來建立健康關係的能力。我們知道經歷過壓力與創傷的孩子,無論是貧窮、無家可歸、家庭暴力、不當對待,他們一定會有一些發展上的障礙。最常見的問題,是一些特定技巧的成熟度不夠。例如語言能力,調節能力等,而其壓力系統也可能太過活躍,太過強烈。現在想像一下這個孩子進入幼兒園,面對各種期待、轉變、規範,以及為一般五歲孩子所設計的課程,在非發展導向,創傷知情的環境,大人期待孩子有一般的「表現」。但這個孩子不可能做到,他在學校的一天會充滿溝通困難(因為他的語言能力不足)及強烈挫敗(因為他的自我調節能力不足)。在這個壓力大到難以承受的環境中,他們會封閉或爆發。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他們都沒有得到社交,情緒,學業上的任何好處。他們只會更加落後,從此展開一連串糟糕的不對等問題,孩子的能力無法達成教育體系的期望,而體系也因資源不足,不具備發展導向,創傷知情的概念,所以孩子即使前進到下個年級,他們依然會落後。發展性技巧落後,加上創傷相關症狀,他們很容易被貼標籤,努力調節的動作遭到禁止,過度度敏感的反應被當成病狀,他們遭到排擠,懲罰,甚至退學。他們試圖逃避學校帶來的經常性羞辱,卻被冠上曠課的罪名,想逃跑,被阻攔時,會導致暴力攻擊的罪名。他們會接受外界對他們的看法愚蠢、遲鈍、懶惰。這樣的失敗循環逐漸削弱他們的自我價值,最後學生感到太挫折或太丟臉,乾脆選擇放棄。」

學校是複製階級的法定機構

我不知道別人從上述內容中閱讀到什麼,我自己最大的感觸則是原來學校很可能是複製階級的法定機構。入學前,孩子就必須具備學校所要求的基本條件,例如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生活常規,節制能力等,而這些能力在平地學生以及中產階層的孩子都不是問題,也就是他們在入學前已經具備了入學的基本要求,因此他們在適應學校方面沒什麼問題,他們在學校中得利獲益可是對那些貧窮、偏遠、受虐、家庭失能的孩子來說(而在現代社會,偏遠部落的組織互解,家庭解組,問題更為嚴重),這些基本要求他們都不具備,因此他們入學經歷的就是一連串的挫折和失敗,學校不止不能幫助他們彌補上述能力的不足,從而協助其發展和成長,反而成了摧殘信心和自尊的最大來源,而且是合法的進行著上述傷害。而,很可能:愈認真的老師對他們的傷害愈大…因為學生無法達到認真老師的要求,在心急及挫折之下,自然的反應當然是處罰和侮辱,從而對他們的評價就只有愚蠢、遲鈍、懶惰…

我們拿偏遠怎麼辦

是的,我們有很多善心的團體和機構,看到了偏遠孩童的成績欠佳,因此想方設法的給予他們課業上的協助和輔導,可是:有用嗎?(當然會有一些成效,然而…)
<教育機會均等>的相關研究,得到的最後結論是:家庭的影響比學校大。換句話說:你對學校的投資再大再多,都不如家庭健全,以及家長的言傳身教來得重要。問題是:你能進入家庭,接管孩子嗎?(有些家庭,也許這樣做對孩子更好,但是:可以嗎?可能嗎?就像有些家長不該有孩子的,但可以不讓他娶,不讓他生嗎?)

結論:也許應加強創傷知情

引文內容中提到<創傷知情>的重要,意思是:知道孩子之所以失常,之所以表現差,可能是因為他們曾經經過什麼事,因而受傷了,受創了,知道了他們言行的肇因,也就較容易對症下藥,而不會只是責怪和處罰…,也許協助老師們獲得<創傷知情>的知識,以及創傷知情的處理能力是目前較值得推介的做法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5會員
    820Content count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前言 林姐如此氣惱的主要原因是:沒受到尊重。對方講話的語氣姿態,讓她我覺得自己的權益受損,自己的人格被辱,不頂回去,不嗆回去怎麼甘心?可頂回去了,嗆回去了,時過境遷那麼久了自己仍然記憶猶新,仍然深覺不甘。 "我"其實是虛幻的身份認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前言: 看漫畫版《六祖大師惠能的故事》,看到「佛法是不二之法」部份,上面是這麼說的: 《六祖壇經》…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惠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三種解釋:
    你曾發生過什麼事? 前言 他每天都很早到球場,哼著歌,一幅自得其樂的樣子,背包放下後,慎重其事的換好服裝,然後呢?長時的張望、等待,熟人都不會理他,所以等的是生人…問題是生人也只會是打一次,再來就是各種理由的閃避了,…但到得較早、且最勤的就是他,… 你發生過什麼事? 情感傷痛的處理 首要是察覺
    球場悶熱,特地漫步到公園歇息,獨坐椅上,藍天,白雲,樹梢光影,垂鬚輕搖,微風輕拂,遠近鳥鳴…今日何日?只覺歲月靜好…不亦快哉。
    神前合手,竟不知要求什麼?心中只有感恩,不亦快哉。
    前言 雜憶 少棒風行台灣也在那時,記得有次是深夜兩三點起來到員山街上看少棒,許金木,世界冠軍,鞭炮聲四方轟響,如此瘋狂的原因呢?原本大家對自己國家沒什麼信心,因為少棒而凝聚了民心,而對自己的國家有了信心… 想起父親 靈堂佈置 鳥人的水準… 一個人的老後 結語 嗯,大哉問, 繼續想吧…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前言 林姐如此氣惱的主要原因是:沒受到尊重。對方講話的語氣姿態,讓她我覺得自己的權益受損,自己的人格被辱,不頂回去,不嗆回去怎麼甘心?可頂回去了,嗆回去了,時過境遷那麼久了自己仍然記憶猶新,仍然深覺不甘。 "我"其實是虛幻的身份認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前言: 看漫畫版《六祖大師惠能的故事》,看到「佛法是不二之法」部份,上面是這麼說的: 《六祖壇經》…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惠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三種解釋:
    你曾發生過什麼事? 前言 他每天都很早到球場,哼著歌,一幅自得其樂的樣子,背包放下後,慎重其事的換好服裝,然後呢?長時的張望、等待,熟人都不會理他,所以等的是生人…問題是生人也只會是打一次,再來就是各種理由的閃避了,…但到得較早、且最勤的就是他,… 你發生過什麼事? 情感傷痛的處理 首要是察覺
    球場悶熱,特地漫步到公園歇息,獨坐椅上,藍天,白雲,樹梢光影,垂鬚輕搖,微風輕拂,遠近鳥鳴…今日何日?只覺歲月靜好…不亦快哉。
    神前合手,竟不知要求什麼?心中只有感恩,不亦快哉。
    前言 雜憶 少棒風行台灣也在那時,記得有次是深夜兩三點起來到員山街上看少棒,許金木,世界冠軍,鞭炮聲四方轟響,如此瘋狂的原因呢?原本大家對自己國家沒什麼信心,因為少棒而凝聚了民心,而對自己的國家有了信心… 想起父親 靈堂佈置 鳥人的水準… 一個人的老後 結語 嗯,大哉問, 繼續想吧…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偏遠山區地區,少有便利商店,小朋友的愛心早餐仰賴早餐店或學校老師從鎮上將早餐送到學校,讓孩子在上課前吃到營養的愛心早餐,開始一天的學習。花蓮縣政府也感謝本會長期照顧花蓮縣內偏鄉學生的愛心早餐與學習,縣長徐榛蔚特頒感謝獎牌贈與本會,也期許孩子們能用心學習,平安健康成長。
    Thumbnail
    合唱團成員有 21 位,佔了全校將近 6 成的人數,在112 年獲得第一次參加全國賽的機會。影片為 113 笨港國小合唱團的孩子代表桃園參加的全國師生鄉土歌謠比賽。
    Thumbnail
    潘朝森筆下的女子,總是低頭斂眉,含蓄而謙卑,而且大部分都沒有嘴巴,潘朝森笑著說:「這就是我的正字標記,女子的臉上沒有嘴巴,反而更具張力。」笑容中有種孩子般的天真。
    Thumbnail
    《下剋上球兒》算是2023年日劇中,出乎意料之外最吸引我的!身為對棒球賽事不算熱衷,只是略懂賽制的女性,我仍覺得這是一部值得花時間觀看的精彩好戲。 取材自日本三重縣立白山高等學校的真人真事。《下剋上球兒》劇組光是拍攝前就花上大半年時間挑選符合高中生年齡的演員群...
    Thumbnail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這齣紀錄片,這個月8日(2023/9/8)登上大銀幕!幸運得到這部紀錄片的4張電影票,即便是上課的禮拜一晚上,但還是覺得一定要帶著2個孩子全家一起去看。如同導演金士傑感嘆的,趁能集合時趕快再一起演戲。身為觀眾的我們也同感,真的是還能再看幾場他們演的戲,就要趕緊珍惜把握了!
    Thumbnail
    孩子們每天都在吃白飯,那麼知道白飯怎麼來的嗎?僅有那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讓我們留下印象,但實際上有多辛苦?經歷米飯、蔬菜、水果從無到有再到餐桌上料理的過程,才能真正讓人體會到食物的可貴。 很推薦大家帶著孩子看這部紀錄片 《孩子們的菜園農場》 很多孩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偏遠山區地區,少有便利商店,小朋友的愛心早餐仰賴早餐店或學校老師從鎮上將早餐送到學校,讓孩子在上課前吃到營養的愛心早餐,開始一天的學習。花蓮縣政府也感謝本會長期照顧花蓮縣內偏鄉學生的愛心早餐與學習,縣長徐榛蔚特頒感謝獎牌贈與本會,也期許孩子們能用心學習,平安健康成長。
    Thumbnail
    合唱團成員有 21 位,佔了全校將近 6 成的人數,在112 年獲得第一次參加全國賽的機會。影片為 113 笨港國小合唱團的孩子代表桃園參加的全國師生鄉土歌謠比賽。
    Thumbnail
    潘朝森筆下的女子,總是低頭斂眉,含蓄而謙卑,而且大部分都沒有嘴巴,潘朝森笑著說:「這就是我的正字標記,女子的臉上沒有嘴巴,反而更具張力。」笑容中有種孩子般的天真。
    Thumbnail
    《下剋上球兒》算是2023年日劇中,出乎意料之外最吸引我的!身為對棒球賽事不算熱衷,只是略懂賽制的女性,我仍覺得這是一部值得花時間觀看的精彩好戲。 取材自日本三重縣立白山高等學校的真人真事。《下剋上球兒》劇組光是拍攝前就花上大半年時間挑選符合高中生年齡的演員群...
    Thumbnail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這齣紀錄片,這個月8日(2023/9/8)登上大銀幕!幸運得到這部紀錄片的4張電影票,即便是上課的禮拜一晚上,但還是覺得一定要帶著2個孩子全家一起去看。如同導演金士傑感嘆的,趁能集合時趕快再一起演戲。身為觀眾的我們也同感,真的是還能再看幾場他們演的戲,就要趕緊珍惜把握了!
    Thumbnail
    孩子們每天都在吃白飯,那麼知道白飯怎麼來的嗎?僅有那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讓我們留下印象,但實際上有多辛苦?經歷米飯、蔬菜、水果從無到有再到餐桌上料理的過程,才能真正讓人體會到食物的可貴。 很推薦大家帶著孩子看這部紀錄片 《孩子們的菜園農場》 很多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