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白老鼠-我們是在教書還是教育:《你懂個屁》EP05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前言


教改三十週年,我們的教育越來越好了嗎?1987 年中華民國解嚴,報禁解除,社會眾聲喧嘩。已經實施四十多年的聯考制度被大量檢討,認為一試定終生,讓學生們承受巨大壓力。在 1994 年 4 月 10 日,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聯合兩百多個民間團體,集結三萬人在中正紀念堂發動「410教改大遊行」,發表《希望的火花來自民間》聲明書。持四大主張:要求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訂《教育基本法》。民怨沸騰、聲勢浩大,在同年政府即立刻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由時任中研院院長的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擔任召集人,做跨部會的商議、研究,1996 年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詢報告書》,以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及建立終身學習為五大訴求。至此也為往後二十年的失控教改列車鋪下軌道。

教育改革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龐大議題,且教育本身涉及層面甚廣,本就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單就各個階段的問題,而全面批評各屆被迫接手這燙手山芋的負責人,屬實不公。不過我們仍然應該面對已經鑄下的大錯,回歸最為基本,卻在這三十年來被忽視的問題,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這都是回歸教育的基本面。教育最為重要的難道不是受到教育的人嗎?在教改的路上,我們是否考慮過這些人承受的壓力、風險,我們是否建立配套措施來保障「白老鼠」不被錯誤的體制坑殺。「打倒升學主義、減輕升學壓力」、「快樂學習」、「把每一個人帶上來」、「校校是明星,人人是英才」,各種華而不實的口號,彷彿將學生擺在第一位,以學生的角度來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需要的。可實際上每一次的教改措施,卻僅是讓學生壓力倍增,家長無所適從,讓本就複雜難解的問題變得越發龐大。


台灣的教改:我們要教出什麼樣的人


再次強調,教改,我們或許該重新思量,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又應該是以什麼樣貌呈現?410教改遊行的主張,小班小校、教育現代化,它們的核心理念都是回歸教育的精緻化,理想是以學生最佳利益為考量。小班小校象徵每一位學生可以獲得更充分的關照和更平均的教學資源,教育現代化則是欲求擺脫聯考時期的考試帶領教學。但回顧這三十年來真正施行的方針,可以說離起出的目標越來越遠。

首先,我們可以理解當年教改的起始點是希望降低學生升學壓力,因此崇尚快樂學習、人人有書唸。在升學主義的思潮之下,國高中施行程度分班,將學生區分為資優班和放牛班,或用更為中性的稱 A 班、B 班。透過考試成績,將前段班和後段班學生區隔管理,不成比例的將教育資源大量放在資優班身上,讓本該每一名學生都能平等享有的受教權遭到侵害。再者,強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更是導致後段班學生可能因此自暴自棄,教育的本質受到質疑。而政府想到的解決方法是多元入學方案、廣設高中大學、消滅明星高中、廢除高職制度。這些政策的出發點很直觀,第一是升學壓力龐大源自學校的不足,導致大家要高度競爭才能取得門票;第二明星高中意味著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學,因此在升學主義至上的推波助瀾下,更加帶動家長與學生擠破頭要進入這個窄門;第三高職起初是培養技術人才,與產業接軌。但隨台灣傳統產業轉型,技職人才漸漸不符就業市場需求,不過教改並非設想如何提高技職人才的學力和專業力,而是稱其為黑手技術,鄙視其專業性,帶頭歧視技職體系並大量減少高職數量。

這幾項過於簡單又直線的思考,完全沒有考慮根深蒂固的文化性以及學生和家長的適應能力。一把大刀砍下去,各個問題逐漸隨時間越發不可收拾。人人有大學唸導致高學歷文憑的無用,也造成唸大學變成必須選擇的人生道路。多元入學只是模糊仍然需要獨尊學測結果的考試文化,額外增加的課外活動、經歷等審查機制,更是加深貧富階層的世襲,富裕的家庭靠著資源累積豐富的學經歷,貧困的家庭反倒失去以往靠著唸書翻身的可能性。技職人才在社會上受到歧視,認為是沒有能力的、笨的人才會唸高職,畢業後就只能當黑手。大量設置普通高中及轉型技職學校為科技大學,使得教學品質下降,教師資源良莠不齊。種種結果都與最初教改希望學生適性發展,多元選擇的大目標背道而馳。學生仍舊在考試競爭的壓力之下,甚至為了滿足更為複雜且存在門檻限制的「多元」入學審查,而完全失去了享受美好童年的時間與機會。想要消彌的讀書壓力,換做的是補習班的蓬勃發展、學習品質下降、學歷貶值、高等學歷低薪化、技術人才斷層,加深社會的不公義。

2003 年上百位學者眼看十年教改越發沈淪,由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作為召集人組織重建教育連線,並發表「終結教改亂象,追求優質教育」宣言主張:透明教育決策、尊重專業智慧;照顧弱勢學生、維護社會正義;追求優質教育、提振學習樂趣等四大訴求。人間福報當時報導整理其中內容指出,建構式數學導致學生演算能力降低;九年一貫讓小學生書包日益沉重;消滅明星高中則讓學生在澡盆裡舉行游泳比賽;廣設高中大學的結果導致一流專科學校成為三流大學,經費補助相對減少,愈來愈多高中生考得上卻讀不起。黃光國教授也在採訪中表示十年的教改路導致了政府不負責、老師不支持、家長不安心、學生不快樂、畢業沒頭路的「四不一沒有」結果。

教改十年,學者就心繫台灣下一代的發展而大聲疾呼要求政府深刻檢討。如今教改已三十年,期間政府卻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這樣的鴕鳥心態,著實令人譁然。當年群情激憤,義正嚴辭的希望火花,是否像中時社論的文章說的,已如風中殘燭。


Safeguarding:從英國的經驗可以學到什麼


當年一同參加 410 遊行的人本教育基金會,現任執行長馮喬蘭接受公視採訪時表示:「經過30年了,不可能還繞在那時的主張。」,認為不需停留在過去的某些事情,因為不同年代有要面對的挑戰,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核心並沒有改變,面對下階段的改革,就是掌握核心,去思考新的挑戰。可知在教改界的共識裡,以學生為主題的大方向仍未改變。那麼問題是哪些作為才是真正幫助到學生,真正以學生利益為優先?

教育方針困難的原因是它的滯後效應很大。參考節目第二和第三集,因為滯後效應我們難以預測施行教育政策的結果是好是壞,在評估問題的原因時也無法簡單清楚的列出並咎責。教育的改善是需要時間評估、觀察並不斷調整改善的。這三十年來,一些錯誤的政策就像疾病一樣蠶食著台灣的教育,需要審慎搭配藥方並花時間調養生息。因此急於在短時間內從數據上看到成效,期待找到那唯一的「教改萬靈丹」政策,幻想可以藥到病除,這是不切實際的。不過千萬別誤會,並非只要求消極的旁觀,而是提醒把重點放在與過去不同之處。

觀察過去教育改革方案多半是瞄準升學的制度、教學的內容,但這些該由誰決定什麼才是對的?一直關注這些乍看之下與教育息息相關的議題,卻其實是把學生放在被動的客體,由掌權者決定下一代受到什麼待遇,由掌權者制定遊戲規則,學生只能消極的配合,全然忽視學生在教育當中的主體性。什麼政策能夠跳脫本來的思維,以真正為學生提供協助?David 以自身在英國 UCL-IOE 的研究與學習,還有在英國教育現場工作的經驗,分享一些或許台灣能夠做到,且應該做到的改變。

他提到英國所有與教育相關的產業都必須遵守的守則,Safeguarding Guidance。這是一套由政府頒布,基於英國 2004 通過的兒少法(Children Act)及 2017 年的兒少與社會工作法(Children and Social Work Act),以保護青少年身理及心理為主要目標的安全防護守則。開篇就強調:「沒有任何事情比兒少的福利重要。每個孩子都值得在安全、穩定和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英國政府依法要求所有在教育工作現場及與教育產業相關的從業人員,都必須詳讀 Safeguarding Guidance 並考取證照。用人單位也必須在面試時審核是否具備 safeguarding 的素養和能力。另外,在英國教師還必須提交個人的披露和禁止服務檢查(Disclosure and Barring Service, DBS),用於證明在英國有無犯罪記錄,若是工作需要長期接觸長者及兒童,例如教育界或醫療界,就必須在應徵工作時提交 DBS 讓雇主進行審查。

Safeguarding Guidance 中有詳列出各式各樣的情況,並指示當學生出現此類情事時,教師應該採取的行動及處置方式。這裡就要介紹另一個相對應衍生的職業,安全防護主任(Designated Safeguarding Lead, DSL)。當處在教育現場的老師,發現學生出現守則上標明需注意的情況時,第一時間就需要將狀況回報給 DSL,後續則由 DSL 負責處理相關問題。 DSL 會進行調查以釐清該名學生是否有受到傷害,生活是否有困難,是否需要協助,要用什麼方式協助他。並且事後無論該案件是否需要特別處置,DSL 都會將詳細評估的內容和結果彙報給通知案件的老師,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都能掌握狀況。

在節目裡,我們提到台灣已經呼籲多年的反霸凌。多年過去,霸凌仍舊是學校內部一大問題,且程度更甚以往,例如近期令人惋惜的新北割喉案。在我們關注教育方針要如何修改,學習的歷程要如何設計時,是否注意到這些我們「認為與教育無關」的事情。可這些問題切切實實發生在校園當中,且每天與許多學生如影隨形的,這些人我們保護到了嗎?在討論教育改革的時候,我們鮮少納入其他邊陲議題,是否也象徵著在改革者和掌權者的視野裡,也只在意升學、唸書、人才培養。口口聲聲以學生利益為優先,以人為本,卻連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未顧及。

教改三十年,任重而道遠。在許多先進及組織的努力下,仍是一場未結束的戰鬥。而整體教育的計畫要如何安排,豈是三言兩語,一篇文章、一集節目就可斷言。因此我們以為,教育改革需要花費時間多方討論、審慎評估,絕不能便宜行事,急功近利;此外,除升學以外的教育相關問題,不容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難道比起升上哪間高中、大學來得重要嗎?或許在忙、盲、茫的教改前景中,有沒被看見的道路。轉向重視如何保護學生,確保無論是在學校的霸凌、在家庭的暴力、生存的經濟壓力等,各種學生、兒童、青少年或面臨的傷害都能夠被接住。是否為我們可以做、需要做、應該做,而且要趕快做的事。


結語


近日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受邀到台大演講,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因教改三十年,不免還是收到相關問題。廣設大學造成高等學歷貶值,且少子化讓許多大學必須應對退場問題,部分人認定是李遠哲所致。對此李遠哲受訪時喊冤,表示該項政策是當時 410 遊行召集人,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提出的。並另外強調教改問題他成為眾矢之的,是由於 2000 年時政黨輪替他支持民進黨所致,稱這是國民黨想消滅他。還回應當年教改的成敗問題,認為當時教改會做出的建議應當列印傳予所有老師,但時任行政院長的連戰不同意,才導致後續落實不成的問題。認為教育並沒有問題,還拉台積電為其背書。

事過境遷,如今三十個年頭過去,抓戰犯式的獵巫行動確實沒有必要。但面對荒腔走板、過度失控的教改政策,李面對一切懷疑和批評的聲音,選擇將責任推予他者。尤其是將教育改革造成這三十年來的學生、家長傷痛,又用藍綠鬥爭來帶過,迷糊教改本身的正負面問題。面對一路以來,多位學者、組織的呼籲和示警,絲毫不願意面對錯誤,全力反駁的回應態度也令人咋舌。

中華民國的教育問題該如何解,仍看不見答案和盡頭。不過我們可以回過來思考的,是難道所有社會問題的一切都能夠簡化到藍綠、統獨,把所有一切兩極化、極端化,這樣就能夠獲得改善嗎?再談教育之前,或許該想想這根深蒂固的標籤化的陋習,是否已經荼毒台灣的發展。結論和思考不該如此獨斷又片面,就如同前面提到的一樣,我們應該試著用不同角度去觀察問題。教育的改革複雜難解,但我們可以從個人的思考改革開始做起。


🔔 不想錯過精彩內容,立即追蹤

Spotify:你懂個屁

Apple Podcast:你懂個屁

Line 設群:你懂個屁研究室


參考資料:

1. 中時社論. (2007). 希望的火花已如風中之燭. 苦勞網.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11349

2. 共同創作(2003)「終結教改亂象,追求優質教育」宣言全文 https://www3.nccu.edu.tw/~iaezcpc/c-edu reform.htm

3. 林曉慧, & 沈志明. (2024). 30年前發起410教改大遊行 人本:學生仍應是學習主體 | 公視新聞網 PNN. 公視新聞網 PNN.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89557

4. 林志成, & 趙雙傑. (2024, April 17). 教改30年失敗了? 李遠哲:一些人以教改來打擊我. CTWANT.https://tw.news.yahoo.com/%E6%95%99%E6%94%B930%E5%B9%B4%E5%A4%B1%E6%95%97%E4%BA%86%E6%9D%8E%E9%81%A0%E5%93%B2-%E4%BA%9B%E4%BA%BA%E4%BB%A5%E6%95%99%E6%94%B9%E4%BE%86%E6%89%93%E6%93%8A%E6%88%91-105235733.html

5. 姜清凰. (n.d.). 北美智權報 第113期:教改、教育部 花二十年與三兆毀掉台灣未來.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Editorial/publish-192.htm

6. 葉蕙芬(2024). 30年前410教改的四大訴求,今天的台灣做到了嗎?多元發聲.讀者投書|獨立評論. 獨立評論@天下.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4751

7. 詹家威. (2024). 李遠哲挨轟教改讓學歷貶值 本人駁:廣設大學是「他」提的! Newtalk新聞.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4-07-10/927425

8. 潘美玲. (n.d.). 國王的新衣?二十一世紀發軔自民間的台灣教改. 經典雜誌https://www.rhythmsmonthly.com/magazine/content/94/edu12.htm

9. 蔣永佑(2024). 27天偵結. . .國三生割喉案 乾哥、乾妹依殺人罪起訴.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21/7953412

10. 聯合報社論. (2024).教改卅年走歪,還要把問題丟給下一代?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7893502

11. 羅智華. (2003). 重建教育宣言 痛陳年教改亂象.人間福報.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605609

12. Burton-Hughes, L. (2020). What is a Designated Safeguarding Lead? The Hub | High Speed Training. https://www.highspeedtraining.co.uk/hub/what-is-a-designated-safeguarding-lead/

13. HM Government. (2023). Working Together to Safeguard Children 2023: A guide to multi-agency working to help, protect and promote the welfare of children.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5cb4349a7ded0000c79e4e1/Working_together_to_safeguard_children_2023_-_statutory_guidance.pdf

14. J. (2021). 英國生活知識:什麼是DBS Check? - One Immigration Solutions. One Immigration Solutions. https://www.oneimmigrationsolutions.com/cn/dbs-check

3會員
10Content count
這是 Podcast 節目《你懂個屁》的文章圖書館,每一集節目皆會搭配一篇文章作為資料的補充和節目主題的延伸。我們希望的是節目帶給你的影響能夠持續並擴展,如同對於各種議題的想法必須不斷延展。如果你覺得有趣,歡迎一起來加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懂個屁研究室 的其他內容
有錢有背景就潤,不愁吃穿就躺,沒錢沒背景就只能卷
文化統戰就如同一種疾病,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誠實的面對
因為這群人,是與我們同在台灣的文化下長大的人
銀幕配額制度是什麼?對台灣疲軟的影視文化產業是一根救命稻草,還是不值一提的過氣玩意兒。
有錢有背景就潤,不愁吃穿就躺,沒錢沒背景就只能卷
文化統戰就如同一種疾病,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誠實的面對
因為這群人,是與我們同在台灣的文化下長大的人
銀幕配額制度是什麼?對台灣疲軟的影視文化產業是一根救命稻草,還是不值一提的過氣玩意兒。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17)針對教育部教改30年專題報告,以大學開設新生名額、整併招生、文憑貶值與公私立普大科大資源差距四大主題,點出410教改後,教育部預警性不足、政策反應緩慢、配套不全等問題。
Thumbnail
教改30週年,該怪罪誰呢?可能只怪我們眼光看得不夠深遠吧!
Thumbnail
2024年是410教改30年,教改30年後的回顧分析,當年的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和現今少子化的衝擊如何評價。同時,關於勞動基準法施行40週年和410教改的關聯,以及教改中的左與右等議題。
教改30年,國教院在3月31日也辦了一場論壇「教育生態系的建構與永續」,我覺得還是在閉門造車,因為台上台下98%都是教育人,而且大部分是另類與實驗教育體系。 同質性這麼高的結果,頂多會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教育「生態池」,是一個「水域」的概念,不可能會有一個循環共生的「生態系」。
Thumbnail
我叫柳靖,是國考驛站Podcast執行製作兼主持人,同時也是個74年次的新北市地方媽媽。 地方媽媽對於教改的憤怒與無奈 「教改」從我國中那個年代就開始有了,我不想去探究教改的歷史緣由為何,究竟是誰發起的?因為這無法從源頭解決如灰犀牛般的教改問題。 我想問,教改之後,臺灣的經濟GDP有大
Thumbnail
關於學校教育,我個人認為弭平貧富差距只是大家期望而已。 課本教授,無論內容多寡深淺,對於有資源的家庭,只是學習的下限,但對於貧窮家庭、身邊資源匱乏出身的小孩,學校教的,幾乎是學習的上限。 我個人認為,像過去統一教材,且內容繁重,考試也以課本為主,不注重課外讀物和才藝,才能弭平貧富差距。但是,缺點
Thumbnail
高中時,網路風潮初啟,有一回與好友尬完球賽,閒聊之際提及時下流行電玩與飲料店結合的想法。若當時我跟好友一起開店,現在會不會不一樣?
Thumbnail
2021金馬影展閉幕片《青春弒戀》是導演何蔚庭的作品,以網路VR為題材,是對未來「元宇宙」的一點想像,多視角敘事別出心裁,電影試圖去打造一個變態的愛,只可惜不太成功,細究背後原因這部片匯集了諸多台灣影視作品常有的問題,在角色塑造、配樂、對白上都不甚完整,情節Bug顯得粗糙,成為一部令人失望的負面教材
Thumbnail
◎前幾天,又和某公立社會研究機構的朋友,李元益一起喝咖啡。 對於教改的問題,他笑了笑,說:「其實問題的答案書裡早就有了,只是教育官員和校方都不相信那個答案。」 ◎我好奇的問:「教改問題的答案早就有了?在哪本書裡。」 李元益說:「論語啊!」 我嘴裡的咖啡差點沒吐出來,論語,那本講了一堆人生基本原則,幾
Thumbnail
教改二十年,風風雨雨,對於大部分的人民來說似乎前景有限,或者說其結果並不為人民所樂見.台語俗諺說得好:「種瓠仔,生菜瓜。」結果不如預期,既可能是天生差異,卻也可能是後天方法錯誤.藉此筆者欲點出幾個在教改上的思維死角,看似簡單,卻極有可能影響了近二十多年來的教育改革行動。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17)針對教育部教改30年專題報告,以大學開設新生名額、整併招生、文憑貶值與公私立普大科大資源差距四大主題,點出410教改後,教育部預警性不足、政策反應緩慢、配套不全等問題。
Thumbnail
教改30週年,該怪罪誰呢?可能只怪我們眼光看得不夠深遠吧!
Thumbnail
2024年是410教改30年,教改30年後的回顧分析,當年的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和現今少子化的衝擊如何評價。同時,關於勞動基準法施行40週年和410教改的關聯,以及教改中的左與右等議題。
教改30年,國教院在3月31日也辦了一場論壇「教育生態系的建構與永續」,我覺得還是在閉門造車,因為台上台下98%都是教育人,而且大部分是另類與實驗教育體系。 同質性這麼高的結果,頂多會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教育「生態池」,是一個「水域」的概念,不可能會有一個循環共生的「生態系」。
Thumbnail
我叫柳靖,是國考驛站Podcast執行製作兼主持人,同時也是個74年次的新北市地方媽媽。 地方媽媽對於教改的憤怒與無奈 「教改」從我國中那個年代就開始有了,我不想去探究教改的歷史緣由為何,究竟是誰發起的?因為這無法從源頭解決如灰犀牛般的教改問題。 我想問,教改之後,臺灣的經濟GDP有大
Thumbnail
關於學校教育,我個人認為弭平貧富差距只是大家期望而已。 課本教授,無論內容多寡深淺,對於有資源的家庭,只是學習的下限,但對於貧窮家庭、身邊資源匱乏出身的小孩,學校教的,幾乎是學習的上限。 我個人認為,像過去統一教材,且內容繁重,考試也以課本為主,不注重課外讀物和才藝,才能弭平貧富差距。但是,缺點
Thumbnail
高中時,網路風潮初啟,有一回與好友尬完球賽,閒聊之際提及時下流行電玩與飲料店結合的想法。若當時我跟好友一起開店,現在會不會不一樣?
Thumbnail
2021金馬影展閉幕片《青春弒戀》是導演何蔚庭的作品,以網路VR為題材,是對未來「元宇宙」的一點想像,多視角敘事別出心裁,電影試圖去打造一個變態的愛,只可惜不太成功,細究背後原因這部片匯集了諸多台灣影視作品常有的問題,在角色塑造、配樂、對白上都不甚完整,情節Bug顯得粗糙,成為一部令人失望的負面教材
Thumbnail
◎前幾天,又和某公立社會研究機構的朋友,李元益一起喝咖啡。 對於教改的問題,他笑了笑,說:「其實問題的答案書裡早就有了,只是教育官員和校方都不相信那個答案。」 ◎我好奇的問:「教改問題的答案早就有了?在哪本書裡。」 李元益說:「論語啊!」 我嘴裡的咖啡差點沒吐出來,論語,那本講了一堆人生基本原則,幾
Thumbnail
教改二十年,風風雨雨,對於大部分的人民來說似乎前景有限,或者說其結果並不為人民所樂見.台語俗諺說得好:「種瓠仔,生菜瓜。」結果不如預期,既可能是天生差異,卻也可能是後天方法錯誤.藉此筆者欲點出幾個在教改上的思維死角,看似簡單,卻極有可能影響了近二十多年來的教育改革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