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問對問題了嗎?》閱讀筆記——問對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第一時間看到的問題,通常不是真正的問題。通常我們想解決的是第一眼看見的問題。這時,如果我們基於原有問題想出的解決方案,在加以實行。那失敗是很正常的。


我們可以將失敗作為一開始的定義的問題的提醒。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是保持著「可是都做到這邊了,那現在放棄不就都白費了」的心態。


raw-image

最後發生慘劇。這時,我們會責怪自己沒有意志力,沒有發揮超乎常人的執行力。


看到這裡,裡面有一個洞見是:我們在一開始看到的問題,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問題。我們看到通常是問題的現象


為什麼在最後兩個字說的是現象,而不是表象呢。因為我們習慣將現象本身當成問題


我們通常會將現象本身當成問題


我們在一開始認為的問題,通常不是真正的問題。而問題造成的現象。也因此帶來一個疑問:要怎麼樣才能找到真正的問題。


我們這時候可能會想到一句類似的話:要找到問題,得先找到問題的本質。可是怎麼樣才算是問題的本質,如果一切都要追隨本質,那一切全都會追隨到宇宙誕生的時候 (宇宙大爆炸導致感冒生病?)。


因此,我們從最表層的問題一步一步的去做拆解。來去得到有能力執行的問題。以感冒生病為例:


  • 看得見的問題
    • 感冒
  • 看不見的問題
    • 最近天氣變化很大
    • 心情不太好
    • 最近壓力很大
    • 人類 DNA 的缺陷 (太深入,無法做出行動)


那以我目前遇到的問題為例子:


  • 看的見的問題
    • 靈感筆記與暫時筆記太多
  • 看不見的問題
    • 因為沒有花時間好好整理筆記
      • 原有的整理的方式本身很多困難,導致不想整理。沒有動力。也因此不想排出時間來。
      • 自己試圖在混亂,且沒有邏輯順序的架構下禮出個頭緒來。


先寫到這邊,這篇文章在我眼中像是半成品。不過如果我因為這樣而不發文章,那大概你們永遠都見不到我了。至少有 60 分以上就好。


我的所有文章一律以 CC-BY-SA 姓名標示授權出。歡迎將我的文章複製,轉發到自己的部落格,和各個平台上。甚至修改我的文章都可以。不過記得要標注原文網址。
3會員
8Content cou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g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有一種對事情感到無力的感覺,我沒有掌控權,無法改變一切。我很像一個看很多時間管理生產書籍的人,但是最後還是在事情的最後一刻拖延的人。 在學習上來說,我感覺自己對很多事情沒有掌控權。我吸收轉化了很多知識,但是我並沒有實踐過太多。我現在也不知道該如何實踐,也不知道實際做出什麼行動。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一書的作者提出的寫作框架,這種框架適合在論說性的作品跟日常生活會用到寫作場合。使用這種框架的優點是,含有明確的邏輯性,清晰表達個人的立場。但是這種框架的缺點是,如果一開始的觀點是錯誤的,不論底下有多少案例,總結是什麼,都無法改變錯誤的事實。
跟 AI 機器人表達自己的需求實際上是在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明確向對方說你的目的是什麼,給予什麼樣的參考資料和範本。最後要求對方產出的作品是什麼。這樣的流程不論是講給 AI 或人類都很重要。那些會說 AI 很難用的人,或許現實中也常常覺得別人怎麼都聽不懂自己想說什麼,這種人即使跟 AI 表達需求,
為什麼從問題的根本開始學起,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因為能激發強烈的學習動機,並且更容易記住所學內容。並且讓你跨出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而學到更多東西。我們先來個思想實驗,假設一個情境如下: 小明因為太常滑手機這種情況,讓他感到很困擾。 小明於是開始想著自己為什麼會太頻繁的使用手機?得出了因為看手機能
在學校教育,或在許多人口中,傳達做自己是很好的事情。可是卻沒去討論做自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若是做最真實的自己會怎樣?被欺凌、霸凌、孤立、得罪別人、被偏見代入 在學校教育,或在許多人口中,說閱讀一件好事,強調閱讀得到的好處。可是卻沒討論閱讀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若是開始閱讀會怎麼樣?
像是別人跟你訴苦,我今天被奶奶說頭髮太長,朋友說,那你為什麼要挑戰你的奶奶、為什麼你不在乎社會有男女有分。我們比較想要別人去注意自己,而不是去關心別人。我們害怕問出一個開放式問題之後,得到的回答令我們措手不及。 隱含著自己的意見的問題一旦問出口,對方能回答的空間就被侷限住了。因為對方知道這個問題的
我有一種對事情感到無力的感覺,我沒有掌控權,無法改變一切。我很像一個看很多時間管理生產書籍的人,但是最後還是在事情的最後一刻拖延的人。 在學習上來說,我感覺自己對很多事情沒有掌控權。我吸收轉化了很多知識,但是我並沒有實踐過太多。我現在也不知道該如何實踐,也不知道實際做出什麼行動。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一書的作者提出的寫作框架,這種框架適合在論說性的作品跟日常生活會用到寫作場合。使用這種框架的優點是,含有明確的邏輯性,清晰表達個人的立場。但是這種框架的缺點是,如果一開始的觀點是錯誤的,不論底下有多少案例,總結是什麼,都無法改變錯誤的事實。
跟 AI 機器人表達自己的需求實際上是在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明確向對方說你的目的是什麼,給予什麼樣的參考資料和範本。最後要求對方產出的作品是什麼。這樣的流程不論是講給 AI 或人類都很重要。那些會說 AI 很難用的人,或許現實中也常常覺得別人怎麼都聽不懂自己想說什麼,這種人即使跟 AI 表達需求,
為什麼從問題的根本開始學起,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因為能激發強烈的學習動機,並且更容易記住所學內容。並且讓你跨出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而學到更多東西。我們先來個思想實驗,假設一個情境如下: 小明因為太常滑手機這種情況,讓他感到很困擾。 小明於是開始想著自己為什麼會太頻繁的使用手機?得出了因為看手機能
在學校教育,或在許多人口中,傳達做自己是很好的事情。可是卻沒去討論做自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若是做最真實的自己會怎樣?被欺凌、霸凌、孤立、得罪別人、被偏見代入 在學校教育,或在許多人口中,說閱讀一件好事,強調閱讀得到的好處。可是卻沒討論閱讀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若是開始閱讀會怎麼樣?
像是別人跟你訴苦,我今天被奶奶說頭髮太長,朋友說,那你為什麼要挑戰你的奶奶、為什麼你不在乎社會有男女有分。我們比較想要別人去注意自己,而不是去關心別人。我們害怕問出一個開放式問題之後,得到的回答令我們措手不及。 隱含著自己的意見的問題一旦問出口,對方能回答的空間就被侷限住了。因為對方知道這個問題的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Thumbnail
「大家意見好多...要怎麼找到最佳解法?」 「叫我解決?根本沒想法啊!靈感枯竭啦!」 「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 「問題到底出在哪!?」 你是不是想找一套方法來解決問題或是構想創新方法呢? 「設計思考」也許就是你積極追求的解答,往下閱讀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思維!
Thumbnail
為了適應長期生活在不合理的規則下,我們可能會習慣性忽略問題。這篇文章提出了“這不是問題”以及“這不是我的問題”這兩種思考方式,並探討了為瞭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遇到熟悉的問題,那些我們曾經解決過的難題。面對這些問題,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往往是那些已被證明有效的「正確答案」。然而,這些答案也可能成為我們創新思維的障礙。 當我們一再依賴過去的經驗和解決方案時,我們的思維便被固化在一個狹隘的框架內。這種成見會限制我們的創造力,讓我們
Thumbnail
看見問題的光明面,而非聚焦在陰暗面, 問題沒有是非對錯,取決於我們用什麼方式去詮釋和理解, 它可以是自我挫折的那道坎,也可以是收獲與淬煉智慧的跳躍。
Thumbnail
★幾乎所有的關係衝突都源自誤解。 而誤解,往往是因為沒有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
Thumbnail
「問題分析與解決」是經典不敗的職場暢銷課程 但仔細想想有時候「別去解決別人的問題」說不定比解決問題 還要難!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Thumbnail
「大家意見好多...要怎麼找到最佳解法?」 「叫我解決?根本沒想法啊!靈感枯竭啦!」 「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 「問題到底出在哪!?」 你是不是想找一套方法來解決問題或是構想創新方法呢? 「設計思考」也許就是你積極追求的解答,往下閱讀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思維!
Thumbnail
為了適應長期生活在不合理的規則下,我們可能會習慣性忽略問題。這篇文章提出了“這不是問題”以及“這不是我的問題”這兩種思考方式,並探討了為瞭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遇到熟悉的問題,那些我們曾經解決過的難題。面對這些問題,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往往是那些已被證明有效的「正確答案」。然而,這些答案也可能成為我們創新思維的障礙。 當我們一再依賴過去的經驗和解決方案時,我們的思維便被固化在一個狹隘的框架內。這種成見會限制我們的創造力,讓我們
Thumbnail
看見問題的光明面,而非聚焦在陰暗面, 問題沒有是非對錯,取決於我們用什麼方式去詮釋和理解, 它可以是自我挫折的那道坎,也可以是收獲與淬煉智慧的跳躍。
Thumbnail
★幾乎所有的關係衝突都源自誤解。 而誤解,往往是因為沒有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
Thumbnail
「問題分析與解決」是經典不敗的職場暢銷課程 但仔細想想有時候「別去解決別人的問題」說不定比解決問題 還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