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昨天分享的故事,最近第二部令我回想起過往的工作經歷的,是 #王家衛 的首部連續劇《#繁花》。
阿揪西極少看中劇,連《還珠格格》都沒看過,總覺題材得不合胃口。印象中上次看的中劇是2019年的《長安十二時辰》,而且還沒看完;再往前的話,就是10多年前看的《喬家大院》了。不過,從小到大港劇倒是沒少看過;畢竟在我這個年紀,誰不是浸淫在港流文化中長大的呢?而這次會決定好好看一下《繁花》,當然也就是衝著「王家衛」三個字。
《繁花》改編自出版於2013年的同名小說,時空設定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上海,那個港台資金爭相湧入、片地是機會、人人胸懷壯志的黃金年代。王家衛獨有的色調與光影貫穿全片,加上港味十足的敘事鋪陳,讓我彷彿聞到蝦餃的味道(開始胡說八道),特別是最後的一場股海商戰,我想如果讓TVB來決定劇名,它可能會被叫做《大時代2024》。
如果你也跟阿揪西一樣不太看中劇,無論是出於什麼理由,我都還是建議你試一試《繁花》,它應該會跟你所想像的不一樣。《繁花》絕對不是三言兩語能夠道盡的作品,我會再找時間來好好聊聊它。今天我一樣想要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
======
當年阿揪西還只是歐巴,從日本回台後,進了一個傳產公司擔任日本線業務,因為公司小,一人當三人用,加上公司握有日本大手會社的單,所以三不五時就前要往西邊的代工廠跑。平均一個月少說有兩次廣深港,當時還是紙本的臺胞證大約一年蓋滿一本。
當然我也還沒老到可以見證《繁花》的年代,開始那份工作時已經是他們改革開放的收穫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沿海工廠工人薪資,在兩三年之間從700人頭紙漲到破千,相當於藍領階層的薪資漲了40%。並且持續的往上升。
雖然那段時間頻繁的出差讓我開了不少眼界,但也因為頻繁地出差,讓我意識到自己可能不適合當個商人。《繁花》裡有太多場景會令我想起那段經歷,例如寶總陪日本客人應酬完,前一秒精神奕奕地送客,下一秒轉身狂吐🤮;或是汪小姐在過年期間住在代工廠裡盯貨🥸。那都是我自己也做過的事。
亞洲的應酬文化,是我放棄貿易業務工作的主因之一。特別是當時的客戶是差旅費多到無處消化的日本大企業,隨便一句想到工廠看看,我就要趕快訂好機票提前去工廠打點。但其實早就跑順的單哪還有那麼多東西好看,講明了就是要來凹工廠安排的粉味招待,然後需要我當個幾天免費導遊。
這些日本人如果都按照我們的安排玩那都還算小事,最怕就是有些日本人只是懂個兩句中文,就自己跑去煙花柳巷探險。還碰過那種三經半夜打電話來,說他只是打了一砲就被剝了1萬人頭紙,身上連車錢都沒有,要我去救他。
對本地人的應酬也沒好到哪去,我只能說《繁花》裡面演的都是真的!有一次,某大廠的老闆說要介紹一些下游小廠的老闆給大家認識,結果來的每個都滿臉橫肉、刺龍刺鳳、把白酒當白水喝,你根本分不出來他們是在做生意還是在做兄弟。
我最後悔的就是有一次仗著年經肝軟,把其中一個人灌到趴下,結果在那之後每個人看到我就想把我灌倒。每次我為了能夠站著回飯店,只能一邊喝一邊去廁所找機會偷挖。回飯店後馬上泡浴缸解酒,讓自己隔天能上班。幾個月後單子成了,但我的嗓子毀了。
==========
到西邊出差的原因還很有多,其中最普遍的原因,就像《繁花》裡的汪小姐一樣,盯生產。可能有人會不理解,生產明明是工廠的事,為什麼業主需要在工廠裡待著?講白了就是因為在那裡「沒一句話能信」。🤣
西邊是個講「人情」的社會,今天別人可能賣人情給你,讓你覺得自己得了好處,但明天你也可能被別人當作「人情」給賣了。
別看工廠今天把你的材料鋪上產線,開始生產你的東西,等你走後他可能接到其他哪個拜把兄弟的電話,就把你的料撤下來趕別人的貨了。
不然就是生產出來的商品明明有小瑕疵,但如果你沒在現場即時發現,他們就會假裝不知道,賭你為了準時把貨交到客戶手上不敢不驗收。他們的說法通常是:「拜託賣個人情,這批貨你先收,這個小毛病下次再幫你修」。但我都離職10多年了,現在去Costco看到我當初負責的那項產品,那個小毛病依然還在。🤣🤣🤣
上面說的狀況,不管本地廠、港廠、台廠都可能遇到,沒有分別。但台灣業主找工廠時,主要還是會優先找台商工廠,目的是為了減少試錯成本。
要在西邊做生意,需要打點的眉角之多,真的不是純樸的逮丸郎想得到的。不管你是公司、工廠要運營,或是商品要檢驗上架;假如你沒有讀懂那位負責人員的弦外之音,找到對的人,塞包足夠厚的信封,而是傻傻的一試再試,等証拿到手的時候你公司也差不多要倒了。這時有個已經摸清門路的台廠在那裡協助你,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不可否認,當時西邊的市場規模與整體經濟向上噴發的趨勢,假如個性適合的人應該可以在那過得如魚得水,發大財。但我很清楚的知道,那些錢不是我這個喜歡直線思考,同時又社交苦手的I型人可以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