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673年,康熙下令雲南徹藩,三藩之亂揭開序幕。同一時間,安徽的祁門縣發生一樁奇事。
這一年是康熙登基第十二年,春天三月,夜晚的天空籠罩在一片幽深的寧靜之中,微風拂過,天地間似乎散發著一股神秘的氣息。
就在這時,遠方的天際忽然出現了一道奇異的光芒,像是撕裂了夜的幕布,驚動了整片夜空。
那是一個奇特的東西,形狀像一條巨大的飛魚,長有一米多。
它在空中靜靜漂浮,距離地面不過三十多公尺,頭尾閃爍著神秘的光芒,似乎來自另一個世界。
這奇異之物仿佛不受重力的束縛,優雅地穿越黑夜,無聲無息地從浮北飛來。
它掠過祁南,飛越田野和山丘,如同一條光帶在空中滑行,留下淡淡的光痕。
每一個目睹它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追隨著它的身影,驚愕而又敬畏。
他們不知道這究竟是什麼,只能眼睜睜看著它越過城邑,最後朝著東北的方向消失在無垠的夜空中。
那一年,月亮似乎也變得不同尋常。
每當夜幕降臨,月亮總是燃燒著一般,散發出火紅的光芒,染紅了天際,彷彿預示著某種不祥的徵兆。
而更令人不安的是,每晚都有無數鳥兒驚慌失措地從天空飛過,牠們成群結隊,數以千計,發出刺耳的鳴叫聲,彷彿在逃離某種看不見的威脅。
【出處】
《同治祁門縣誌 光緒祁門縣誌補》
【原文】
(康熙)十二年癸丑春三月,有物狀如飛魚,長數尺,離地不及十丈,
首尾閃爍,自浮北飛過祁南,至邑城,徑往東北而去,
是年月色常紅如火,每夜有群鳥數千,驚噪不已。
【註釋】
一、數尺:以折中5尺計算,約等於今1.6公尺,再加上飛行高度測算,一層樓假設是2.5米,32米也就是13層樓左右的高度,站在路上看到13層樓上一個1.6米長的東西,用透視法計算這東西實際長度,大概是6至8公尺左右,相當於一架小型私人飛機。
二、十丈:約等於今32公尺。
清代度量衡制度,始於順治、完成於康熙、乾隆。
康熙時的《律呂正義》中提到:
「且驗之今尺,縱黍百粒得十寸之全,且橫累百粒適當八寸一分之限。」
從之推算出清尺與古尺的各種比例關係,即:
(一)橫累百粒為古尺(莽尺)一尺(23cm)。
(二)縱累百粒為營造尺之一尺(32cm)。
以上是清朝對最早對尺度的定制,而升斗之容量、砝碼之輕重則皆以營造尺的寸法來確定。
由此可以用一定尺寸確定量器的容積鑄成槽斛外,還可以定出各個量值砝碼的尺寸。
三、浮北: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北,簡稱浮北。與安徽祁門渚口鄉、閃里鎮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