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6發佈於 2024/10/16

最近蔡康永訪談真的很紅
那天看到一句語錄是「沒有反應,是最高級的反應」
我對這個特別有反應....hmmmm是嗎?


我覺得我想延伸自己過去的經驗,首先當然以結果論來說,「我對這件事完全不在意」跟「我察覺到這件事我的反應是什麼,但我管得住自己不受影響,我不做任何反應」這2個就第三人稱結果來講,都是不反應,但實際上處理過程很不一樣。

我覺得差異就是在「覺察」啦,比較專業是說「自我覺察」啦,但就白話點就是發現自己對什麼事情特別有情緒、特別有反應,這些都是練習的機會。


我特別記得當初在大學推甄面試的時候,教授說:「助人工作就是感性的進去,理性的出來」。多年過去,我自己的理解是,「以自己所能去感受和探索事件中的人、事和自己,這3個主體的交叉組合的反應,不做批評,並以自己最協調和和平的方式予以回應」。

這樣一來一往的過程,有些人是透過冥、看書、看語錄、諮商,像我是透過工作經驗去反思,最後學會發現和駕馭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我認為「沒有反應,是最高級的反應」真的是稍嫌暴力了點,雖然我看了上下文是立意良好,也認為該遠離有毒的環境,避而遠之,但認識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而我比較同意也比較接近這個概念的語錄是「僧人心態」傑。謝帝著,「切記,隨心所欲地暢所欲言不是自由,真自由裡不會有這樣說話的需求感。」P67.第1段。放下負面執念,其實自己說的話少很多,辨識、停滯、調換loop,重新拿回主控權。

昱泥-avatar-img
昱泥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