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每天的自由書寫,最近我體悟到修行這件事,真的不是紙上功夫,不是只需從書本上勤奮地閱讀、從網路上大量地搜羅,就能完成的。這樣的閱讀、搜羅,有其過程中的必要性,但並不充足。這樣的方式,對於極少數人,甚至可能是非必要性的,比如禪宗六祖惠能,就是個不識字的開悟大師。
這麼說,絕不是要否定閱讀和搜羅的功能,因為我自己就是長期這麼勤奮地、大量地學習的人,所以深深體悟到修行絕不只是這麼輕易、簡單的一件事。都說知行要合一,「知道」還要「做到」,而不是只「知道」但沒有「做到」。因為「知道」是一件事,「做到」是另一件完全不同的事,所以才說知易行難!
由於身體力行,我發現自由書寫正是有助於知行合一的一種方式。透過書寫,可以每天自我覺察,覺察早上我都想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回顧、覺察昨天的我,我的思、言、行都在想、說、做些什麼?甚至可以回溯、覺察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在生活上有些什麼改變?我的身心靈是健康成長還是頹靡萎縮?
這些覺察很需要放下勤奮閱讀、大量搜羅,擔心資訊不足的恐慌,很需要放鬆頭腦心智想要掌控的過度積極運作,很需要一個放空的身心靈狀態。或許這個狀態就是唐代詩人王維〈終南別業〉詩句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想表達的意境,想要表達的意思吧?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大意:中年後頗喜歡佛道,晚年家在終南山下。遊興來時每每獨往,箇中美好自己知道。隨意走到水源盡頭,坐下來看雲霧升起。偶然遇見林中老叟,談笑開來忘了返家。
另外,唐代的比丘尼無盡藏寫的一首四句偈,似乎更明確傳達了這樣的意味: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大意:整日尋找春天,始終不見春天;千山萬水探求,草鞋都踏破了。返回原處,偶然嗅了嗅梅花;春天不在他處,正在枝頭上綻放。
2024/11/18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