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心態》是一本講商管、談競爭的書嗎?其實不是。這是一本「獻給二十一世紀二○年代」的書。「我希望本書能展現二十一世紀二○年代智識分子的認識水準。我們這裡講的不是具體的謀生技能,而是現代世界──特別是有關社會的──智慧和見識。」
因為有意思,所以不挑篇章主題,接著昨天擱著的地方往下看。這章談的是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和建構因素:如果你從事一項專業怎麼都不順心,是這個專業不適合你,還是你自身需要改變?如果你在一個公司總做不好,到底是這個公司不行,還是你這個人不行?
書中提到二○二○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個研究,這個研究調查11196對戀人和夫婦,試圖回答這個問題:關係好壞的最重要因素到底是什麼?該研究將所有可能的因素分成兩類:一類是個人因素,一類是關係中的行為模式。
研究結果顯示:另一半的個人素質,對關係好壞的預測強度,只有五%。自己的個人素質,強度則有一九%。個人素質不如兩人在關係中的行為模式重要。也就是說,關係成功與否的因素中,「對方的因素」小於「你自己的因素」,更小於「你們在關係中的行為模式」。
「好關係不是匹配出來的,是建構出來的。」比如和一個人分開了,你不會想念他的學歷、收入,而是你們一起做的事、去過的地方、你倆才有的默契。因為「關係是一種複雜的化學反應。行為模式是在相處的過程中,透過每一次互動而湧現出來的東西。」
以前的人一生都在類似的情境裡做事,其行為模式容易反映出他的本質,因此有各種性格分類之說。現在的人因為經常進出不同的情境,因此科學家意識到性格其實不是固定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會有不同的行為模式,所以認為性格決定不了命運!
然而選擇也未必大於努力!即使給了特定的情境,還是需要主動去建構那個關係。你是一個可以隨時變動的、可以改造環境的人。一件事的好壞,「更多是由你每一天的努力決定的,是你把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結合起來,和人一起建構出來的。」
回到開頭的問題:如果你從事一項專業怎麼都不順心,是這個專業不適合你,還是你自身需要改變?如果你在一個公司總做不好,到底是這個公司不行,還是你這個人不行?「人們的認識誤區在於總以為選對是最重要的,殊不知建構更重要。」
最後,作者提到一個研究:頻繁跳槽、一定要選對工作的人,收入的確比待在同一個公司的人高出二○%,但後者的幸福度高於前者。由此看來,為關係的建構做出努力最重要!
2025/1/11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