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角色是觀察者時,你是「主體我」。當你被他人觀察,或是你對自己進行自我觀察與自我分析時,你是「客體我」。兩個心理狀態都不是永久不變。保持快樂的關鍵是平衡「主體我」和「客體我」。──《打造你要的人生》
你,其實是兩個人!一個是主體(I-self,在看的人),一個是客體(me-self,被看的人)。開車或搭車去上班的路上,你觀察外在世界的人事物狀況,以確保安全無虞地到達目的地。然而一到上班的場域,注意力便開始轉移,你觀察他人和自己怎麼看待自己。
多關注外在世界,尤其是大自然,帶來的是幸福快樂的感受。過度關注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會導致情緒不穩定,影響到工作表現,且較不願意嘗試新事物。當你擔心「我表現得如何?」、「別人會怎麼看我?」,你會覺得自己被綁住、不自在且不自由。
這代表須增加「主體我」,減少「客體我」,因為多數人過度關注自己,而沒有關注外在世界。「少關注自己」是佛教的核心重點之一,禪宗基本上就是一種外觀態度。此外,「在一些宗教傳統中,主體我不僅是通往幸福快樂的門票,還是與神性連接的管道。」
「印度教徒追求的真我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覺知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觀察世界但不涉入其中。印度教認為真我能與梵天直接相連,後者是存在於萬物中的最高神性。耶穌的教義:凡願意跟從我的人,必須捨己。這句話通常被解釋為關注上帝和其他人,但若要做到這點,同樣需要強調主體我的重要性。」
那麼,如何減少陷入客體我狀態?首先,遠離鏡子或社群媒體投射出來的影像。其次,不要動不動就對周遭的事物下評語、論好壞。第三,多花些時間體驗讓你讚嘆的壯闊景觀與現象。有意識地養成這三個自覺習慣,就能增進、提升內外在的幸福快樂。
《打造你要的人生》是我們【自由書寫與幸福書寫】課主要的參考書,也是我最近在讀的一本必須給五顆星的好書!內容充實、邏輯架構清晰,論述有理、有據、有研究、有實驗背書,而且廣徵博引古今中外的經典、教導,最重要的是有實際可行的方法!
每每讀完一個章節,身體、心智和靈魂皆大受啟發、深感滋養!感恩有這麼一本幸福感滿滿的談幸福的書!
2025/1/17 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