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家教)
### 自我探索(含身心靈)
後設認知:關於「如何思考」的思考,側重於學習與思維的監控與調整。
認知行為學:研究認知如何影響行為,並應用於心理治療或行為調整。
完形理論:需求與情緒的關係,當下的產物叫做預設與期待
虛無主義:完全客觀的視角,但是卻沒有自己
存在主義:只有自己的視野,卻沒有他人。
複雜性創傷症候群:
治癒方法的書籍有`多重迷走神經`,書裡的內容是怎樣接回自己的感覺,
讓原先解離的情況復原。
知識詛咒:如同開悟一樣,真正開悟的人,是不會要求別人也開悟的。
#### 外界或是朋友
如果不能在這個人面前做自己,
那這個人可能也不是你心中認知的朋友。
### 學習(從完全不熟到上手)
### 財經(基本原理)
金錢的本質是交換,
而人幹嘛要和你交換呢?
因為你有解決別人問題的能力。
## 教練 mentor
導師以及門徒
真正的互動模式應該是
門徒說比較多,
讓導師知道門徒的情況,
導師說比較少,
但那少卻正中門徒的所需。
旁觀者只有選項權,
當局者才能擁有選擇權,
給別人一個問題,
好過給別人一個決定。
## 夥伴(特質與態度)
了解自己,以及對自己誠實,
如果有這個,
在談論對外界或是別人誠實的議題。
當下擁有的能力或是事物從來就不是重點,
重點是自己有沒有那個心,
改變自己的那份心那樣。
對於客觀或是分享的內容不與收費,
但是對於客製化問題,
或是個人人生引導等等,
則是需要收費的內容,
也因為我自身也還在成長當中,
而怎養的成長最快,
就是將外界全部視為一個 `NPC` 的場域,
去好好的體驗人生,
遇見關卡就去挑戰,
遇見副本模式就去體驗挑戰,
將自己可以替換的思維與價值觀都給大量轉換看看,
最後你將會發現你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
是可以自己說自己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