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
發佈於討論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src

動物身上的色彩主要透過兩種方式呈現:一是色素產生的色彩(pigmentary coloration),如黑色素(melanin)、胡蘿蔔素(carotenoids)、視紫素(rhodopsin)等分子透過反射與吸收特定波長的光線形成顏色,這一過程由色素的化學結構決定,可源於飲食攝取或動物自身合成;二是特殊微結構與光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構色(structural coloration),這種機制不依賴色素,是純粹由微結構的空間幾何特性透過反射、干涉、散射或繞射等光學效應生成顏色。


以鳥類為例,羽毛主要由β-角蛋白構成,這種堅韌的蛋白質在微觀層面能形成多樣的幾何形狀。當光線照射羽毛時,會在這些微結構中發生上述的光學現象,產生獨特的光澤,甚至因觀看角度不同而呈現多變色彩,稱為虹彩效應(iridescence)。鳥類羽毛結構色的產生可分為三種類型:薄層干涉(thin-layer interference)、多層結構干涉(multilayer interference)和無定形網狀結構(amorphous networks)。


薄層干涉是最簡單的結構色機制,僅由單層微結構組成。光線照射時,部分光會在上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則穿透至下表面再反射,兩束反射光因路徑差異產生干涉,形成虹彩效果。例如,岩鴿(Columba livia)頸部羽毛的色彩即由此產生,其微結構厚度決定了觀察時呈現的藍綠或紫色調。


多層結構干涉由多層有序結構堆疊而成,當光線在上表面反射的同時,部分光線進入內部於不同層面反射,這些反射波會相互增強或抵消,實現高反射率與鮮豔的窄波段色彩。昆蟲中的彩虹吉丁蟲(Chrysochroa fulgidissima)的結構色是此類型的經典範例,其翅鞘的多層幾丁質與蛋白質結構能反射金屬般的光澤。鳥類中,孔雀羽毛的矩形晶格也屬此類,這些晶格由規則排列的棒狀角蛋白組成,展現藍綠色調。


無定形網狀結構因缺乏長程的規則排列,產生的顏色不具虹彩特性,而是較均勻的色調。翠鳥(Alcedo atthis)的藍色羽毛即是這種不規則的交錯結構構成;此外,有些昆蟲如閃蝶屬(Morpho)的蝶類也利用類似機制,其翅膀鱗片的無定形網狀結構產生鮮明的藍色。


結構色常與色素色結合,呈現更豐富的色澤。紅綠金剛鸚鵡(Ara chloropterus)利用無定形網狀結構生成藍色,再與紅色鸚鵡色素(psittacofulvins)搭配,使羽毛一面呈藍色、一面呈紅色;虎皮鸚鵡(Melopsittacus undulatus)的綠色則由黃色鸚鵡色素與藍色結構色疊加而成,這種混合機制在自然界中極為常見。

結構色不僅是提升視覺吸引力,也可能與防水或溫度調節有關。微觀空間幾何與光線作用的巧妙結合遠超人類想像。


水也佑 編


相關顯微圖片可參考: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981-16-1490-3_11

圖一:虎皮鸚鵡,綠色個體為野生種的自然樣貌,藍色個體為缺乏黃色色素,黃色個體為缺乏正常結構色。

圖二:尖翅藍閃蝶(Morpho rhetenor),感謝Didier Descouens提供。


參考文獻:

Yoshioka S and Akiyama T. (2021). Mechanisms of Feather Structural Coloration and Pattern Formation in Birds. Springer.

子不語-avatar-img
子不語和其他 29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