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的沙龍
avatar-avatar
Rodrigo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src
src
src
src

說到長角的爬蟲類,各位讀者第一個想到的或許是三角龍和傑克森變色龍,然而,早在三角龍還沒出現的年代,就有這麼一群怪異的有角爬行動物。這群爬行動物外貌上十分兇悍,有著如同巨蜥一般的身體,食肉牛龍般的頭骨,蜥腳類的脖子與牙齒,牠們就是印度犄龍。 印度犄龍屬(Shringasaurus),是生活在中三疊世的一群爬行動物,屬於怪異龍類愛珍多龍科。這類動物的外貌可以說十分的奇妙,就如開頭簡介那樣,像個十足的拼裝怪。雖然牠們外貌上類似爬行動物主流的主龍形類與鱗龍形類,牠們卻不屬於這兩個家族,而是屬於主龍形下綱的基礎物種,也就是主龍形類祖先的親戚。 和那些先進的後輩相比,犄龍所屬的愛珍多龍科身體結構可以說十分原始。牠們的肩胛骨很長,肩關節朝後,再加上兩側延伸的髖關節,這導致牠們步態看起來前高後低,十分滑稽。僅管身體結構原始,愛珍多龍科卻是那個時期少有敢大膽嘗試新演化路線的類群。 首先,牠們演化出酷似後輩--早期蜥腳類恐龍的長脖子結構,這種加多頸椎的結構,讓牠們能夠輕易取食高大蕨類的嫩葉。其次,牠們為了高效剝除蕨類嫩葉,牠們也像蜥腳類恐龍那樣,演化出葉狀齒。而在眾多愛珍多龍科成員中,犄龍無疑是最特化的一群。牠們的眉骨大幅延伸形成骨質角結構,看上去就和後世的角龍類一樣。關於這個角的用途,目前古生物學界傾向認為和性選擇有關,原因在於研究者發現犄龍不同個體間存在有角和無角的個體。不過,具體是否為性選擇,還有待更多證據出土。 除了以怪異外貌聞名外,犄龍化石在古病理學也十分出名,牠們是愛珍多龍科中少數有頸椎關節炎化石標本的物種。根據2018年研究報告指出,該病理樣本來自一隻成年的犄龍,牠的兩枚頸椎因為某種不知名的原因融合在一起。推測可能是由於生理缺陷,或是微生物感染造成的。 關於犄龍,還有許多謎團尚未揭開,例如牠們從何而來,又為何消失?這些都有待未來更多的證據出土,才能為我們揭開這種三疊紀怪獸的神秘面紗。 作者:Rodrigo 圖(一)印度犄龍生命復原圖,感謝Mario Lanzas分享 圖(二)印度犄龍出土化石與骨骼復原,感謝Saradee Sengupta, Martín D. Ezcurra, Saswati Bandyopadhyay分享 圖(三)印度犄龍頭部生命復原特寫,感謝LiterallyMiguel分享 圖(四)印度犄龍前肢骨骼特寫,感謝Saradee Sengupta, Martín D. Ezcurra, Saswati Bandyopadhyay分享 圖(五)印度犄龍頭部化石與三角龍比較,以及出土化石(內含一具無角化石),感謝Saradee Sengupta, Martín D. Ezcurra, Saswati Bandyopadhyay分享 參考資料: Sengupta, S.; Ezcurra, M.D.; Bandyopadhyay, S. (2017). "A new horned and long-necked herbivorous stem-archosaur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India". Scientific Reports. 7 (1): 8366. Sengupta, S. (2018). "Fusion of cervical vertebrae from a basal archosauromorph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Denwa Formation, Satpura Gondwana Basin,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eopathology. 20: 80–84.

Kazama-avatar-img
Kazama和其他 10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Rodrigo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src
src
src
src

說到長角的爬蟲類,各位讀者第一個想到的或許是三角龍和傑克森變色龍,然而,早在三角龍還沒出現的年代,就有這麼一群怪異的有角爬行動物。這群爬行動物外貌上十分兇悍,有著如同巨蜥一般的身體,食肉牛龍般的頭骨,蜥腳類的脖子與牙齒,牠們就是印度犄龍。 印度犄龍屬(Shringasaurus),是生活在中三疊世的一群爬行動物,屬於怪異龍類愛珍多龍科。這類動物的外貌可以說十分的奇妙,就如開頭簡介那樣,像個十足的拼裝怪。雖然牠們外貌上類似爬行動物主流的主龍形類與鱗龍形類,牠們卻不屬於這兩個家族,而是屬於主龍形下綱的基礎物種,也就是主龍形類祖先的親戚。 和那些先進的後輩相比,犄龍所屬的愛珍多龍科身體結構可以說十分原始。牠們的肩胛骨很長,肩關節朝後,再加上兩側延伸的髖關節,這導致牠們步態看起來前高後低,十分滑稽。僅管身體結構原始,愛珍多龍科卻是那個時期少有敢大膽嘗試新演化路線的類群。 首先,牠們演化出酷似後輩--早期蜥腳類恐龍的長脖子結構,這種加多頸椎的結構,讓牠們能夠輕易取食高大蕨類的嫩葉。其次,牠們為了高效剝除蕨類嫩葉,牠們也像蜥腳類恐龍那樣,演化出葉狀齒。而在眾多愛珍多龍科成員中,犄龍無疑是最特化的一群。牠們的眉骨大幅延伸形成骨質角結構,看上去就和後世的角龍類一樣。關於這個角的用途,目前古生物學界傾向認為和性選擇有關,原因在於研究者發現犄龍不同個體間存在有角和無角的個體。不過,具體是否為性選擇,還有待更多證據出土。 除了以怪異外貌聞名外,犄龍化石在古病理學也十分出名,牠們是愛珍多龍科中少數有頸椎關節炎化石標本的物種。根據2018年研究報告指出,該病理樣本來自一隻成年的犄龍,牠的兩枚頸椎因為某種不知名的原因融合在一起。推測可能是由於生理缺陷,或是微生物感染造成的。 關於犄龍,還有許多謎團尚未揭開,例如牠們從何而來,又為何消失?這些都有待未來更多的證據出土,才能為我們揭開這種三疊紀怪獸的神秘面紗。 作者:Rodrigo 圖(一)印度犄龍生命復原圖,感謝Mario Lanzas分享 圖(二)印度犄龍出土化石與骨骼復原,感謝Saradee Sengupta, Martín D. Ezcurra, Saswati Bandyopadhyay分享 圖(三)印度犄龍頭部生命復原特寫,感謝LiterallyMiguel分享 圖(四)印度犄龍前肢骨骼特寫,感謝Saradee Sengupta, Martín D. Ezcurra, Saswati Bandyopadhyay分享 圖(五)印度犄龍頭部化石與三角龍比較,以及出土化石(內含一具無角化石),感謝Saradee Sengupta, Martín D. Ezcurra, Saswati Bandyopadhyay分享 參考資料: Sengupta, S.; Ezcurra, M.D.; Bandyopadhyay, S. (2017). "A new horned and long-necked herbivorous stem-archosaur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India". Scientific Reports. 7 (1): 8366. Sengupta, S. (2018). "Fusion of cervical vertebrae from a basal archosauromorph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Denwa Formation, Satpura Gondwana Basin,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eopathology. 20: 80–84.

Kazama-avatar-img
Kazama和其他 10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