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的沙龍
avatar-avatar
Rodrigo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src
src

注意看!圖中這個奇怪的化石可不是某種生物的蹄或爪子,這是一類實際存在於古代的貝類。牠們的屬名為Gryphaea,中文譯為卷嘴蠣屬,屬於牡蠣目(Ostreida)卷嘴蠣科(Gryphaeidae),是生活在三疊紀至侏儸紀海洋的一類雙殼綱軟體動物。 和牠們的現代親戚--牡蠣不同,牠們喜歡棲息在溫暖的淺海沙灘上。若有幸穿越回到中生代的海洋,各位可以看到許多的卷嘴蠣埋藏在沙中,享受著淺海帶來豐富的浮游生物和有機物。 和大多數常見雙枚貝不同,牠們的外殼是不對稱的。在牠們生長的過程中,其中一邊的外套膜會快速且持續分泌碳酸鈣與珍珠層,另一邊則相反。這樣獨特的生長方式造就牠們的一邊外殼會以螺旋方式逐漸累積,最終形成酷似指甲的外貌。 那麼這種怪異的外殼有什麼作用呢?古生物學家認為這種不對稱型的外殼可能與牠們的生活習性有關。如同前文所述,卷嘴蠣棲息在柔軟的沙地中,但牠們的生長模式依然保持著與親戚牡蠣相同的方式--不對稱生長。這種生長模式讓牠們面臨一個重大的困境,那就是潮汐。相比堅硬的礁石,沙地十分柔軟,只要海浪稍為狂暴一些,就有可能捲走大片沙地,這對於依靠不對稱外殼錨定在物體上的牡蠣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對此,卷嘴蠣演化出了卷曲的左側外殼與扁平的右側外殼,這種構造可以幫助牠們抵抗來自海浪的衝擊,更好錨定在沙地這樣變動劇烈的環境。 由於這樣奇怪的外型,中世紀的英國人認為卷嘴蠣是死去魔鬼的指甲,並將其作為一種護身符,認為配戴這些怪異的貝類可以預防風濕病與馬背疼痛。二十世紀的民俗學者奧克利(Oakley, 1974)認為民眾之所以有種看法,可能基於卷嘴蠣那扭曲的外貌,這種扭曲的外型使人們特別容易聯想到關節變形的樣子。 無論這種說法是否成立,卷嘴蠣獨特的造型確實為地球歷史增添了一抹奇異的色彩。從遠古海洋的沙灘到中世紀的民間傳說,這些怪異的化石不僅記錄了生命的演化軌跡,也承載了人類豐富的想像與文化記憶,成為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珍貴見證。 圖(一)卷嘴蠣屬(Gryphaea arcuata)側面照與正面照,感謝H. Zell分享 圖(二)18世紀描述卷嘴蠣的科學繪畫,現藏於大英圖書館,感謝British Library分享 圖(三)筆者所拍攝的兩種不同卷嘴蠣(Gryphaea arcuata, Gryphaea dilatata)的化石標本,現藏於於臺灣大學地質標本館,感謝臺灣大學地質系提供拍攝。 作者:Rodrigo 參考文獻 Hallam, A. (1960).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Gryphae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34(3), 497-509. Bottjer, D. J., & Carter, J. G. (1980). Functional and phylogenetic significance of projecting periostracal structures in the Bivalvia (Mollusc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54(1), 200–216.

雅米-avatar-img
雅米和其他 20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Rodrigo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src
src

注意看!圖中這個奇怪的化石可不是某種生物的蹄或爪子,這是一類實際存在於古代的貝類。牠們的屬名為Gryphaea,中文譯為卷嘴蠣屬,屬於牡蠣目(Ostreida)卷嘴蠣科(Gryphaeidae),是生活在三疊紀至侏儸紀海洋的一類雙殼綱軟體動物。 和牠們的現代親戚--牡蠣不同,牠們喜歡棲息在溫暖的淺海沙灘上。若有幸穿越回到中生代的海洋,各位可以看到許多的卷嘴蠣埋藏在沙中,享受著淺海帶來豐富的浮游生物和有機物。 和大多數常見雙枚貝不同,牠們的外殼是不對稱的。在牠們生長的過程中,其中一邊的外套膜會快速且持續分泌碳酸鈣與珍珠層,另一邊則相反。這樣獨特的生長方式造就牠們的一邊外殼會以螺旋方式逐漸累積,最終形成酷似指甲的外貌。 那麼這種怪異的外殼有什麼作用呢?古生物學家認為這種不對稱型的外殼可能與牠們的生活習性有關。如同前文所述,卷嘴蠣棲息在柔軟的沙地中,但牠們的生長模式依然保持著與親戚牡蠣相同的方式--不對稱生長。這種生長模式讓牠們面臨一個重大的困境,那就是潮汐。相比堅硬的礁石,沙地十分柔軟,只要海浪稍為狂暴一些,就有可能捲走大片沙地,這對於依靠不對稱外殼錨定在物體上的牡蠣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對此,卷嘴蠣演化出了卷曲的左側外殼與扁平的右側外殼,這種構造可以幫助牠們抵抗來自海浪的衝擊,更好錨定在沙地這樣變動劇烈的環境。 由於這樣奇怪的外型,中世紀的英國人認為卷嘴蠣是死去魔鬼的指甲,並將其作為一種護身符,認為配戴這些怪異的貝類可以預防風濕病與馬背疼痛。二十世紀的民俗學者奧克利(Oakley, 1974)認為民眾之所以有種看法,可能基於卷嘴蠣那扭曲的外貌,這種扭曲的外型使人們特別容易聯想到關節變形的樣子。 無論這種說法是否成立,卷嘴蠣獨特的造型確實為地球歷史增添了一抹奇異的色彩。從遠古海洋的沙灘到中世紀的民間傳說,這些怪異的化石不僅記錄了生命的演化軌跡,也承載了人類豐富的想像與文化記憶,成為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珍貴見證。 圖(一)卷嘴蠣屬(Gryphaea arcuata)側面照與正面照,感謝H. Zell分享 圖(二)18世紀描述卷嘴蠣的科學繪畫,現藏於大英圖書館,感謝British Library分享 圖(三)筆者所拍攝的兩種不同卷嘴蠣(Gryphaea arcuata, Gryphaea dilatata)的化石標本,現藏於於臺灣大學地質標本館,感謝臺灣大學地質系提供拍攝。 作者:Rodrigo 參考文獻 Hallam, A. (1960).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Gryphae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34(3), 497-509. Bottjer, D. J., & Carter, J. G. (1980). Functional and phylogenetic significance of projecting periostracal structures in the Bivalvia (Mollusc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54(1), 200–216.

雅米-avatar-img
雅米和其他 20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