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Writing 生活玩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c

十月革命,全稱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反對者稱之為十月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推翻俄羅斯帝國的二月革命後的第二次革命,再次推翻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俄國臨時政府。由於革命發生於公曆1917年11月7日(俄曆10月25日),也可以稱為十一月革命、紅色十月、布爾什維克革命。


「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1927年十月革命10周年慶典之後的蘇聯官方稱呼。但起初,此事被稱作「十月政變」或「25日起義」,在列寧著作集中可見。在俄語中,「переворот」的含義與「革命」類似,還意味著「劇變」或者「推翻」,所以「政變」不一定是正確的翻譯。隨著時間推移,「十月革命」一詞開始被人使用。


這個十月是指1917年11月,當時俄國用「俄曆」,相當於公元的十月,因此史稱「十月革命」。此外還有紅色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或布爾什維克革命等稱呼。


「俄曆」其實就是「儒略曆」,是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尤里烏斯·凱撒採納埃及托勒密王朝亞歷山卓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以取代舊「羅馬曆」。


該曆法將羅馬執政官上任的一日訂為一年的開始日,即1月1日。此曆法由凱薩採用後,成為往後十幾個世紀羅馬帝國及西方世界的主要曆法,並搭配不同的紀年方式使用(例如8世紀起在歐洲通行的基督紀年),直到1582年「公曆」制定為止。



(圖片為《布爾什維克》(1920),庫斯妥迪耶夫所繪。)

艾克星貨鋪-avatar-img
艾克星貨鋪和其他 16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