洵學校為了母親節,帶他們製作了卡片。上週,她興致勃勃的跟我分享:
「媽媽,我有做卡片給妳。」
「謝謝妳,上面是有寫字的嗎?」(老師會協助將他們的想法寫下來)
「我說謝謝媽媽帶我看醫生。」
「嗯,不客氣,還有其他的嗎?」
「還有,謝謝媽媽煮咖喱飯給我吃。」
「嗯?我沒有煮過咖喱飯給妳吃耶?」
「啊!我說錯了。啊!老師寫錯了!」
洵的貼心展現在日常生活的小地方,她偶爾會在吃飯的時候,突然說:「謝謝媽媽/爸爸煮。」我跟她說我累、想躺一下的時候,她會說:「妳睡一下,我五分鐘叫妳。」我曬衣服的時候,她會過來幫忙曬。當她認為妹妹要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抱起妹妹到安全的地方,或是把妹妹要放進嘴巴的物品拿起來。
雖然知道她現在的每個行為都是一種測試,測試她這樣做了,大人會有什麼反應,也測試她自己能控制到什麼程度。不過,也可能試著試著,就真的成為了溫暖的人,何樂而不為呢?
爸爸說:「好像園裡的所有老師都認識她。」、「她的班導每次都用著難以想像她會說出這種話、做出這種事的神情,分享洵在學校發生的事。」
老師說:「跟洵的相處每天都是新的學習。」我都差點要跟老師收學費了。
值得開心的是,洵的心意不展現在卡片上,那只是她在那個情境中隨手畫的圖、隨口編的故事。但是她願意在那個時間,與大家一起,進入某個環境的規則裡面,嘗試完成作品。我開心的是,在她那個興致勃勃的眼神裡,她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人。
從個人生活經驗來看,我認為「母親」可能是最能靠近「愛」的角色——願意忍著疼痛孕育生命、願意看見孩子的差異、願意在每個小日常陪伴孩子的獨特、願意在孩子每一次的成長中放手。
而這些「願意」都非常「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學習怎麼撐住「不容易」,也在學怎麼在這些片段裡,記得我們其實很勇敢、也很努力。
洵學校為了母親節,帶他們製作了卡片。上週,她興致勃勃的跟我分享:
「媽媽,我有做卡片給妳。」
「謝謝妳,上面是有寫字的嗎?」(老師會協助將他們的想法寫下來)
「我說謝謝媽媽帶我看醫生。」
「嗯,不客氣,還有其他的嗎?」
「還有,謝謝媽媽煮咖喱飯給我吃。」
「嗯?我沒有煮過咖喱飯給妳吃耶?」
「啊!我說錯了。啊!老師寫錯了!」
洵的貼心展現在日常生活的小地方,她偶爾會在吃飯的時候,突然說:「謝謝媽媽/爸爸煮。」我跟她說我累、想躺一下的時候,她會說:「妳睡一下,我五分鐘叫妳。」我曬衣服的時候,她會過來幫忙曬。當她認為妹妹要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抱起妹妹到安全的地方,或是把妹妹要放進嘴巴的物品拿起來。
雖然知道她現在的每個行為都是一種測試,測試她這樣做了,大人會有什麼反應,也測試她自己能控制到什麼程度。不過,也可能試著試著,就真的成為了溫暖的人,何樂而不為呢?
爸爸說:「好像園裡的所有老師都認識她。」、「她的班導每次都用著難以想像她會說出這種話、做出這種事的神情,分享洵在學校發生的事。」
老師說:「跟洵的相處每天都是新的學習。」我都差點要跟老師收學費了。
值得開心的是,洵的心意不展現在卡片上,那只是她在那個情境中隨手畫的圖、隨口編的故事。但是她願意在那個時間,與大家一起,進入某個環境的規則裡面,嘗試完成作品。我開心的是,在她那個興致勃勃的眼神裡,她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人。
從個人生活經驗來看,我認為「母親」可能是最能靠近「愛」的角色——願意忍著疼痛孕育生命、願意看見孩子的差異、願意在每個小日常陪伴孩子的獨特、願意在孩子每一次的成長中放手。
而這些「願意」都非常「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學習怎麼撐住「不容易」,也在學怎麼在這些片段裡,記得我們其實很勇敢、也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