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端午節一直是中華文化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古人認為這一天五毒橫行,需採取措施驅逐這些劇毒生物。五毒包括家喻戶曉的蛇、守宮、蠍子、蜈蚣和蟾蜍。本文將帶領讀者認識五毒之一的蟾蜍,並介紹其毒素的特性。 提到蟾蜍,許多人在公園或田間都曾見過牠們。相較於具攻擊性的蛇、蜈蚣或蠍子,蟾蜍看似更加無害。然而,在這無害的外表下,蟾蜍卻是高超的用毒大師。與主動攻擊的掠食者不同,蟾蜍的毒素主要用於自保,牠們並不具備毒牙等構造。其毒素主要分佈於表皮與耳後腺,並由耳後腺合成。不同蟾蜍物種的耳後腺大小各異,腺體的發達程度通常與毒性強度相關。例如,著名的海蟾蜍(Bufo marinus)以其發達的耳後腺和強烈的毒性聞名。 因其劇毒特性,人類很早就認識到蟾蜍毒液的危險性。在西方,人們懼怕並厭惡蟾蜍,常將其視為巫術與魔藥的材料。在東方,人們對蟾蜍敬畏有加,中國與日本的民俗傳說常將其視為具有強大力量的精怪,認為其毒素兼具毒殺與藥用價值。雖然東西方對蟾蜍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在某些部分還是有共識,特別是在其藥用價值方面。 事實上,蟾蜍毒素確實具有藥用潛力。在中醫領域,蟾蜍毒液製成的製品被稱為蟾酥。《藥性論》記載其「性辛、溫,有小毒;入心經」。臨床上,蟾酥可引起心跳加速、盜汗、噁心與幻覺等症狀,高濃度時甚至可能致命。其主要成分包括蟾毒靈(bufalin)和蟾毒色胺(Bufotenin,學名 5-hydroxy-N,N-dimethyltryptamine,縮寫 5-HO-DMT)。 蟾毒靈是一種類固醇,結構類似地高辛(Digoxin,一種由毛地黃萃取的心甾內酯,用於治療心臟病)。它能抑制 Na+/K+ ATPase 幫浦,導致細胞內鈉離子濃度持續升高,進而干擾鈉鈣交換幫浦(NCX),最終造成心肌內鈣離子堆積,引發心肌快速收縮。臨床表現包括心跳加快、腸胃不適及神經損傷。 蟾毒色胺則是一種結構類似血清素的毒素,能干擾人體內的血清素受體(5-HT 受體)。這些受體廣泛分佈於大腦、腸胃等神經系統,負責調節幸福、平靜等情緒。當蟾毒色胺作用於神經系統時,會阻斷血清素與受體的結合,導致正常神經訊號傳遞受阻,引發焦慮、恐慌、幻覺及腸胃紊亂等症狀。由於此特性,蟾毒色胺曾被濫用為娛樂性藥物。例如,2022 年美國曾掀起舔科羅拉多蟾蜍的怪異風潮,導致國家公園管理局嚴格取締這些行為。 當然,蟾蜍體內的毒素不僅限於上述兩種,蟾酥成分複雜,還包含蟾毒他靈(bufotalin)、蟾毒精(bufagins)、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5-MeO-DMT)及蟾毒硫胺(bufothionine)等多種有機化合物。這些毒素不僅能幫助蟾蜍抵禦掠食者的威脅,還在醫學領域展現重要應用。例如,蟾毒靈可用作強心劑,而蟾毒色胺在合理使用下,亦具備精神藥物的潛力。 每逢端午偶遇蟾蜍時,還請駐足片刻,驚嘆這種小生物如何藏有令掠食者望而卻步的化學武器。每當蟾蜍低沉的「呱呱」聲響起,彷彿在訴說:「別輕視我,我可是大自然的首席藥劑師!」
編者:Rodrigo 圖(一)我國最大型的蟾蜍-盤古蟾蜍(Bufo bankorensis),感謝Evan Pickett分享 圖(二)黑框蟾蜍(Bufo melanosticus),我國所產第二種蟾蜍,感謝Lokionly分享 圖(三)傳統招財蟾蜍塑像,感謝miheco分享 圖(四)蟾毒靈結構式,感謝Ed (Edgar181)分享 圖(五)地高辛結構式,感謝Mrgreen71分享 圖(六)蟾毒色胺結構式,感謝Fuse809分享 圖(七)血清素結構式,感謝CYL分享
參考資料 Okada, Masahiro; Suga, Toshiro; et al. (1960). Pharmacology of the priniciples isolated from Senso (Ch'an Su) the dried venom of the Chinese toad (IV). Asian Medical Journal. 3 (4): 155–160 Blough BE, Landavazo A, Decker AM, Partilla JS, Baumann MH, Rothman RB (October 2014). "Interaction of psychoactive tryptamines with biogenic amine transporters and serotonin receptor subtypes". Psychopharmacology. 231 (21): 4135–4144.
自古以來,端午節一直是中華文化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古人認為這一天五毒橫行,需採取措施驅逐這些劇毒生物。五毒包括家喻戶曉的蛇、守宮、蠍子、蜈蚣和蟾蜍。本文將帶領讀者認識五毒之一的蟾蜍,並介紹其毒素的特性。 提到蟾蜍,許多人在公園或田間都曾見過牠們。相較於具攻擊性的蛇、蜈蚣或蠍子,蟾蜍看似更加無害。然而,在這無害的外表下,蟾蜍卻是高超的用毒大師。與主動攻擊的掠食者不同,蟾蜍的毒素主要用於自保,牠們並不具備毒牙等構造。其毒素主要分佈於表皮與耳後腺,並由耳後腺合成。不同蟾蜍物種的耳後腺大小各異,腺體的發達程度通常與毒性強度相關。例如,著名的海蟾蜍(Bufo marinus)以其發達的耳後腺和強烈的毒性聞名。 因其劇毒特性,人類很早就認識到蟾蜍毒液的危險性。在西方,人們懼怕並厭惡蟾蜍,常將其視為巫術與魔藥的材料。在東方,人們對蟾蜍敬畏有加,中國與日本的民俗傳說常將其視為具有強大力量的精怪,認為其毒素兼具毒殺與藥用價值。雖然東西方對蟾蜍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在某些部分還是有共識,特別是在其藥用價值方面。 事實上,蟾蜍毒素確實具有藥用潛力。在中醫領域,蟾蜍毒液製成的製品被稱為蟾酥。《藥性論》記載其「性辛、溫,有小毒;入心經」。臨床上,蟾酥可引起心跳加速、盜汗、噁心與幻覺等症狀,高濃度時甚至可能致命。其主要成分包括蟾毒靈(bufalin)和蟾毒色胺(Bufotenin,學名 5-hydroxy-N,N-dimethyltryptamine,縮寫 5-HO-DMT)。 蟾毒靈是一種類固醇,結構類似地高辛(Digoxin,一種由毛地黃萃取的心甾內酯,用於治療心臟病)。它能抑制 Na+/K+ ATPase 幫浦,導致細胞內鈉離子濃度持續升高,進而干擾鈉鈣交換幫浦(NCX),最終造成心肌內鈣離子堆積,引發心肌快速收縮。臨床表現包括心跳加快、腸胃不適及神經損傷。 蟾毒色胺則是一種結構類似血清素的毒素,能干擾人體內的血清素受體(5-HT 受體)。這些受體廣泛分佈於大腦、腸胃等神經系統,負責調節幸福、平靜等情緒。當蟾毒色胺作用於神經系統時,會阻斷血清素與受體的結合,導致正常神經訊號傳遞受阻,引發焦慮、恐慌、幻覺及腸胃紊亂等症狀。由於此特性,蟾毒色胺曾被濫用為娛樂性藥物。例如,2022 年美國曾掀起舔科羅拉多蟾蜍的怪異風潮,導致國家公園管理局嚴格取締這些行為。 當然,蟾蜍體內的毒素不僅限於上述兩種,蟾酥成分複雜,還包含蟾毒他靈(bufotalin)、蟾毒精(bufagins)、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5-MeO-DMT)及蟾毒硫胺(bufothionine)等多種有機化合物。這些毒素不僅能幫助蟾蜍抵禦掠食者的威脅,還在醫學領域展現重要應用。例如,蟾毒靈可用作強心劑,而蟾毒色胺在合理使用下,亦具備精神藥物的潛力。 每逢端午偶遇蟾蜍時,還請駐足片刻,驚嘆這種小生物如何藏有令掠食者望而卻步的化學武器。每當蟾蜍低沉的「呱呱」聲響起,彷彿在訴說:「別輕視我,我可是大自然的首席藥劑師!」
編者:Rodrigo 圖(一)我國最大型的蟾蜍-盤古蟾蜍(Bufo bankorensis),感謝Evan Pickett分享 圖(二)黑框蟾蜍(Bufo melanosticus),我國所產第二種蟾蜍,感謝Lokionly分享 圖(三)傳統招財蟾蜍塑像,感謝miheco分享 圖(四)蟾毒靈結構式,感謝Ed (Edgar181)分享 圖(五)地高辛結構式,感謝Mrgreen71分享 圖(六)蟾毒色胺結構式,感謝Fuse809分享 圖(七)血清素結構式,感謝CYL分享
參考資料 Okada, Masahiro; Suga, Toshiro; et al. (1960). Pharmacology of the priniciples isolated from Senso (Ch'an Su) the dried venom of the Chinese toad (IV). Asian Medical Journal. 3 (4): 155–160 Blough BE, Landavazo A, Decker AM, Partilla JS, Baumann MH, Rothman RB (October 2014). "Interaction of psychoactive tryptamines with biogenic amine transporters and serotonin receptor subtypes". Psychopharmacology. 231 (21): 4135–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