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青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被討厭的勇氣2 (1)學校教育的確偏向競爭關係。 在學期間的確感受到了競爭關係,國中有去補習班補英文的我,在學校獲得了老師的讚美、同學的羨慕,但當下的自己還真是完全開心不起來,因為我只是有去補習提早跑進度而已。 撇除個體天賦差異,其他同學只是受限家境限制只能在學校讀書而已,果然從國小開始教育就是時間跟金錢的競爭呢…… 所以我當時覺得念書等於是認同競爭真的很噁心,後來就只維持及格而已了。 (當然這也包含我不擅長聽講學習的部份,但心理排斥是主因,幸好出社會重拾閱讀樂趣,但至今仍然討厭教科書,看來我已經把教科書跟噁心的競爭連結在一起了呢) (2)可惡的他,可憐的我。 話題環繞著這兩件事情是不會有盡頭的,就是不停在左右兩邊搖來晃去而已,除非有要改變什麼事情、解決什麼事情,這概念也可以延伸到很多層面上。 (3) 命中注定的人? 以前可能會很期待什麼轉角遇見之類的命中注定,後來發現只要珍視每個邂逅,每個邂逅都可以像命中注定一樣珍貴,看當事人願不願意而已。 (4) 交友? 以前工作帶新同事的時候,我還真的有切到交友模式跟對方互動,狀況的確是好比較多,對方更願意吐實、溝通、配合度也好很多,不過這也要看對象來決定要不要用這模式互動,但我這邊的預設模式大多是交友模式。 (5) 任何職業均無貴賤。 這部份我認同,但這裡有提到放高利貸也是一種工作,那麼,有明確制度的詐騙集團也可以被歸類成工作嗎?雖然在我看來詐騙集團是犯罪啦…… (6)信用跟信任。 以前沒特別細想兩者差異,後來看完這本才慢慢釐清這兩者的差別;信用可以用銀行跟用戶的關係去看,銀行需要用戶跟銀行的往來去證明用戶的信用,而信任則反之。 (7) 凡給予的,就得著。 這句聖經引言我沒啥印象,但我覺得這句話跟施比受更有福應該蠻類似的吧(?),如果不深究細節的話,都是強調給予這件事情,我的理解是這樣。 (8) 第一次世界大戰。 阿德勒經歷了世界大戰……這件事實讓我很是驚訝,真的沒想到遭遇這麼多痛苦的他可以寫出這樣的書籍,如此純淨又充滿希望的概念…… (9)小結。 這本書定位成被討厭的勇氣實踐版,但我對前作有點沒印象了,所以比起感動的延續……我在閱讀過程只能品味到感動的斷層而已,就是中間當機的感覺。 雖然看完前作是有得到一些反思,但前作提到的課題分離是我小時候就常常在做的事情……所以早就已經行動了,只是看完書才發現,喔,原來這叫做課題分離,喔,原來很多人都不太會,喔,那我已經會了也算好事吧。 再來這本書也呼應了阿德勒的其他著作,這讓我更有動力補完了。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青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被討厭的勇氣2 (1)學校教育的確偏向競爭關係。 在學期間的確感受到了競爭關係,國中有去補習班補英文的我,在學校獲得了老師的讚美、同學的羨慕,但當下的自己還真是完全開心不起來,因為我只是有去補習提早跑進度而已。 撇除個體天賦差異,其他同學只是受限家境限制只能在學校讀書而已,果然從國小開始教育就是時間跟金錢的競爭呢…… 所以我當時覺得念書等於是認同競爭真的很噁心,後來就只維持及格而已了。 (當然這也包含我不擅長聽講學習的部份,但心理排斥是主因,幸好出社會重拾閱讀樂趣,但至今仍然討厭教科書,看來我已經把教科書跟噁心的競爭連結在一起了呢) (2)可惡的他,可憐的我。 話題環繞著這兩件事情是不會有盡頭的,就是不停在左右兩邊搖來晃去而已,除非有要改變什麼事情、解決什麼事情,這概念也可以延伸到很多層面上。 (3) 命中注定的人? 以前可能會很期待什麼轉角遇見之類的命中注定,後來發現只要珍視每個邂逅,每個邂逅都可以像命中注定一樣珍貴,看當事人願不願意而已。 (4) 交友? 以前工作帶新同事的時候,我還真的有切到交友模式跟對方互動,狀況的確是好比較多,對方更願意吐實、溝通、配合度也好很多,不過這也要看對象來決定要不要用這模式互動,但我這邊的預設模式大多是交友模式。 (5) 任何職業均無貴賤。 這部份我認同,但這裡有提到放高利貸也是一種工作,那麼,有明確制度的詐騙集團也可以被歸類成工作嗎?雖然在我看來詐騙集團是犯罪啦…… (6)信用跟信任。 以前沒特別細想兩者差異,後來看完這本才慢慢釐清這兩者的差別;信用可以用銀行跟用戶的關係去看,銀行需要用戶跟銀行的往來去證明用戶的信用,而信任則反之。 (7) 凡給予的,就得著。 這句聖經引言我沒啥印象,但我覺得這句話跟施比受更有福應該蠻類似的吧(?),如果不深究細節的話,都是強調給予這件事情,我的理解是這樣。 (8) 第一次世界大戰。 阿德勒經歷了世界大戰……這件事實讓我很是驚訝,真的沒想到遭遇這麼多痛苦的他可以寫出這樣的書籍,如此純淨又充滿希望的概念…… (9)小結。 這本書定位成被討厭的勇氣實踐版,但我對前作有點沒印象了,所以比起感動的延續……我在閱讀過程只能品味到感動的斷層而已,就是中間當機的感覺。 雖然看完前作是有得到一些反思,但前作提到的課題分離是我小時候就常常在做的事情……所以早就已經行動了,只是看完書才發現,喔,原來這叫做課題分離,喔,原來很多人都不太會,喔,那我已經會了也算好事吧。 再來這本書也呼應了阿德勒的其他著作,這讓我更有動力補完了。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