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的字》,做了兩款封面來不知道要挑哪個好?亮的那個比較像這本書的調性,深色那個比較像我內心的叛逆,雖然我的文字寫出來也比較像亮的彆彆扭扭的文藝青年!
選定封面後,我又重新調整書裡七十篇散文的配圖和排版,再把七十張圖片的拍攝日期、地點、相機找出來。
作者是一種奇怪的生物,總是不滿意自己作品,並且會忍不住一再的修改、添加,再修改刪減再添加,需要自我尋找出停止這些循環的斷點。最後加上本來想不出來的副書名:——記那些數位時代之初的美好
社群與智慧型手機時代改變網路生態在台灣,2009年前後是個交界,在那之前,我們還留有「不活在網路上」的空白,那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年代,既感到便利但不感到壓迫,既擁有隱私又充滿互動交流的分享,還沒有影音的侵略,還保有文字交流的或深或淺的交流與想法的碰撞。
整理文字時,不再只是追憶青春不再的感嘆,而有更多是「啊!我經歷過那個人跟人之間不那麼即時、不那麼焦慮人際關係(流量、觸擊),真誠以對的時代!」的讚歎!
《三十歲的字》,做了兩款封面來不知道要挑哪個好?亮的那個比較像這本書的調性,深色那個比較像我內心的叛逆,雖然我的文字寫出來也比較像亮的彆彆扭扭的文藝青年!
選定封面後,我又重新調整書裡七十篇散文的配圖和排版,再把七十張圖片的拍攝日期、地點、相機找出來。
作者是一種奇怪的生物,總是不滿意自己作品,並且會忍不住一再的修改、添加,再修改刪減再添加,需要自我尋找出停止這些循環的斷點。最後加上本來想不出來的副書名:——記那些數位時代之初的美好
社群與智慧型手機時代改變網路生態在台灣,2009年前後是個交界,在那之前,我們還留有「不活在網路上」的空白,那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年代,既感到便利但不感到壓迫,既擁有隱私又充滿互動交流的分享,還沒有影音的侵略,還保有文字交流的或深或淺的交流與想法的碰撞。
整理文字時,不再只是追憶青春不再的感嘆,而有更多是「啊!我經歷過那個人跟人之間不那麼即時、不那麼焦慮人際關係(流量、觸擊),真誠以對的時代!」的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