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談談依戀型人格分類,網路上有簡單的測驗可以對照哦! 之前蒐集了朋友們的結果,推測安全型超過三分之一應該是一般範圍(? 總之安全型比例越高 越容易建立健康關係。 其他類型加入會有各種不同程度人際關係互動的難題,你追我跑或者抗拒信任等等態度很多時候是原生家庭培養的。 迴避型的反應很常出現在亞洲家庭,畢竟壓抑自己感受是我們社會長久以來的問題🤣🤣🤣然後影響到每個人交友的邊界問題,真誠的標示底線需要反覆練習,來扭轉早已習慣的互動模組。 有一批人主張談戀愛多談幾次,才能從經驗中學習。但我卻認為親密關係僅僅是放大一個人「原本」就有的問題。我們需要把心打開,以接納另一個人的靠近。 如果其中一個人鎖上了,橋搭不起來,只有一個人在努力,是不行的。
今天談談依戀型人格分類,網路上有簡單的測驗可以對照哦! 之前蒐集了朋友們的結果,推測安全型超過三分之一應該是一般範圍(? 總之安全型比例越高 越容易建立健康關係。 其他類型加入會有各種不同程度人際關係互動的難題,你追我跑或者抗拒信任等等態度很多時候是原生家庭培養的。 迴避型的反應很常出現在亞洲家庭,畢竟壓抑自己感受是我們社會長久以來的問題🤣🤣🤣然後影響到每個人交友的邊界問題,真誠的標示底線需要反覆練習,來扭轉早已習慣的互動模組。 有一批人主張談戀愛多談幾次,才能從經驗中學習。但我卻認為親密關係僅僅是放大一個人「原本」就有的問題。我們需要把心打開,以接納另一個人的靠近。 如果其中一個人鎖上了,橋搭不起來,只有一個人在努力,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