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ji の有料就直說
avatar-avatar
Kenji Chang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你說孩子不會記得,但我們會

⠀⠀

⠀⠀

這週和太太聊到一個朋友的故事。

⠀⠀

他說:「我不想帶小孩出國啦,孩子國小前根本不會記得。」

我問:「那你們家出國都是夫妻兩個去?」

他點頭說對,小孩通常交給保母或爺爺奶奶。

⠀⠀

⠀⠀

當下我沒多說什麼,只是下意識地轉頭看了一眼我太太。

我們異口同聲說出一句話:

→ 我們捨不得,把這段回憶留給自己。

⠀⠀

⠀⠀

▋你以為孩子沒記憶,但他正在形塑「感受」

⠀⠀

⠀⠀

有些人把「有沒有記憶」當作衡量旅行意義的唯一標準,

但我們更在意的,是「感受的累積」。

⠀⠀

⠀⠀

孩子的語言、記憶、思考,或許還沒完全成型,

但他的情緒、感官與安全感,正在每一次出發中被慢慢雕塑。

⠀⠀

⠀⠀

→ 你牽著他的手走過異國街道,他會記得「走在身邊的,是爸媽」。

→ 你蹲下來陪他看一隻鴿子啄麵包,他會記得「有人在陪我好奇」。

→ 你和他一起吃下人生第一口生魚片,他會記得「原來世界很大,很不一樣」。

⠀⠀

⠀⠀

他可能說不出來,也不會寫成遊記,

但這些感覺會長進他的生命裡,成為某種價值觀的基礎——

「世界是安全的,愛是陪伴出來的,選擇是有可能的。」

⠀⠀

⠀⠀

▋花錢買的是「回憶的共鳴」,不是奢侈的自由

⠀⠀

⠀⠀

我身邊很多朋友都還沒小孩,理由很實在:

「生一個小孩就像負債一千萬,人生自由全沒了。」

⠀⠀

⠀⠀

我完全理解這句話的現實面,也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

⠀⠀

⠀⠀

但我們家不是這樣想的。

⠀⠀

⠀⠀

→ 自由不是不帶孩子,而是我們選擇「怎麼一起體驗人生」。

→ 負債不是花掉的錢,而是錯過那一段「本可以一起經歷的回憶」。

⠀⠀

⠀⠀

如果自由的代價是把風景留在我們腦海、卻不留在孩子心裡,

那我們寧可用這段旅費,換一段一家三口一起的生命體驗。

⠀⠀

⠀⠀

哪怕孩子真的忘了,

我們也想在他記憶的深海裡,留下那些漂浮的、模糊的、卻溫暖的泡泡。

讓他長大後的某一刻,在面對世界的焦慮與不確定中,

能突然想起——他曾經被愛、被陪伴、被相信。

⠀⠀

⠀⠀

▋我們選擇「一起記得」的那種人生

⠀⠀

⠀⠀

有次我忍不住問太太:「如果有機會我們兩人出國,你想不想就自己去放鬆幾天?」

⠀⠀

她笑了一下說:「會想。但更想的是,這段風景我們可以一起記得。」

⠀⠀

⠀⠀

有些人是夫妻 AA 制,連旅費都各自分攤、各自安排。

而我們,選擇的是「記憶合帳制」——

⠀⠀

→ 美食合吃,風景合看,感動合收

→ 有人看著天空說:哇,好美

→ 而我身邊的人也剛好說出:對,好想一起記得

⠀⠀

⠀⠀

這不是誰對誰錯。

只是我們選擇了一種版本的自由:不靠逃避、不靠分開,而是靠「陪伴」累積。

⠀⠀

⠀⠀

如果有一天,孩子真的忘了旅程中的每一站,

那我們會記得這些畫面、這些故事,然後在餐桌上、沙發邊、或他長大回家的夜晚,再次說給他聽。

⠀⠀

⠀⠀

「你知道你三歲那年在京都吃冰、結果滴到整條褲子都濕了嗎?」

「你那時候明明怕生魚片,卻硬要學大人說 ‘おいしい’ 超好笑。」

⠀⠀

⠀⠀

我們不怕他忘,我們只怕我們沒一起經歷。

⠀⠀

⠀⠀

因為孩子不會記得沒關係,

→ 我們記得就好了。

⠀⠀

⠀⠀

最後提醒:

這些不是理論,是我們自己踩坑後的真實體悟。

⠀⠀

追蹤我,真的有一天你會用得到。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Kenji Chang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你說孩子不會記得,但我們會

⠀⠀

⠀⠀

這週和太太聊到一個朋友的故事。

⠀⠀

他說:「我不想帶小孩出國啦,孩子國小前根本不會記得。」

我問:「那你們家出國都是夫妻兩個去?」

他點頭說對,小孩通常交給保母或爺爺奶奶。

⠀⠀

⠀⠀

當下我沒多說什麼,只是下意識地轉頭看了一眼我太太。

我們異口同聲說出一句話:

→ 我們捨不得,把這段回憶留給自己。

⠀⠀

⠀⠀

▋你以為孩子沒記憶,但他正在形塑「感受」

⠀⠀

⠀⠀

有些人把「有沒有記憶」當作衡量旅行意義的唯一標準,

但我們更在意的,是「感受的累積」。

⠀⠀

⠀⠀

孩子的語言、記憶、思考,或許還沒完全成型,

但他的情緒、感官與安全感,正在每一次出發中被慢慢雕塑。

⠀⠀

⠀⠀

→ 你牽著他的手走過異國街道,他會記得「走在身邊的,是爸媽」。

→ 你蹲下來陪他看一隻鴿子啄麵包,他會記得「有人在陪我好奇」。

→ 你和他一起吃下人生第一口生魚片,他會記得「原來世界很大,很不一樣」。

⠀⠀

⠀⠀

他可能說不出來,也不會寫成遊記,

但這些感覺會長進他的生命裡,成為某種價值觀的基礎——

「世界是安全的,愛是陪伴出來的,選擇是有可能的。」

⠀⠀

⠀⠀

▋花錢買的是「回憶的共鳴」,不是奢侈的自由

⠀⠀

⠀⠀

我身邊很多朋友都還沒小孩,理由很實在:

「生一個小孩就像負債一千萬,人生自由全沒了。」

⠀⠀

⠀⠀

我完全理解這句話的現實面,也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

⠀⠀

⠀⠀

但我們家不是這樣想的。

⠀⠀

⠀⠀

→ 自由不是不帶孩子,而是我們選擇「怎麼一起體驗人生」。

→ 負債不是花掉的錢,而是錯過那一段「本可以一起經歷的回憶」。

⠀⠀

⠀⠀

如果自由的代價是把風景留在我們腦海、卻不留在孩子心裡,

那我們寧可用這段旅費,換一段一家三口一起的生命體驗。

⠀⠀

⠀⠀

哪怕孩子真的忘了,

我們也想在他記憶的深海裡,留下那些漂浮的、模糊的、卻溫暖的泡泡。

讓他長大後的某一刻,在面對世界的焦慮與不確定中,

能突然想起——他曾經被愛、被陪伴、被相信。

⠀⠀

⠀⠀

▋我們選擇「一起記得」的那種人生

⠀⠀

⠀⠀

有次我忍不住問太太:「如果有機會我們兩人出國,你想不想就自己去放鬆幾天?」

⠀⠀

她笑了一下說:「會想。但更想的是,這段風景我們可以一起記得。」

⠀⠀

⠀⠀

有些人是夫妻 AA 制,連旅費都各自分攤、各自安排。

而我們,選擇的是「記憶合帳制」——

⠀⠀

→ 美食合吃,風景合看,感動合收

→ 有人看著天空說:哇,好美

→ 而我身邊的人也剛好說出:對,好想一起記得

⠀⠀

⠀⠀

這不是誰對誰錯。

只是我們選擇了一種版本的自由:不靠逃避、不靠分開,而是靠「陪伴」累積。

⠀⠀

⠀⠀

如果有一天,孩子真的忘了旅程中的每一站,

那我們會記得這些畫面、這些故事,然後在餐桌上、沙發邊、或他長大回家的夜晚,再次說給他聽。

⠀⠀

⠀⠀

「你知道你三歲那年在京都吃冰、結果滴到整條褲子都濕了嗎?」

「你那時候明明怕生魚片,卻硬要學大人說 ‘おいしい’ 超好笑。」

⠀⠀

⠀⠀

我們不怕他忘,我們只怕我們沒一起經歷。

⠀⠀

⠀⠀

因為孩子不會記得沒關係,

→ 我們記得就好了。

⠀⠀

⠀⠀

最後提醒:

這些不是理論,是我們自己踩坑後的真實體悟。

⠀⠀

追蹤我,真的有一天你會用得到。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