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學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當我們做好資產配置後,隨著時間推移,資產比例會逐漸偏離原先設定的比例。為了讓風險和報酬符合初衷,我們需要進行資產再平衡(Rebalance)。

 

甚麼是「再平衡」

例如,假設我們設定股票和債券各佔50%。如果遇到股災,股票大跌至30%,這時債券比例會上升至70%。我們需賣掉部分債券,將資金轉回股票,使兩者比例恢復到50%。同樣地,若股票大漲至70%,債券降至30%,我們則需賣掉部分股票,再買入債券,使比例回到50%。再平衡的目的是保持資產配置穩定,以達成長遠財務目標。長期來看,資產價格會有均值回歸現象。短期內股價波動劇烈,但拉長時間軸後,股價整體趨勢是向上的。因此,即使股價大跌,也只是暫時低於平均值。再平衡能幫助我們在市場波動中維持既定的投資策略。


均值回歸

我們知道,股市的大環境隨時充滿變化,但股票和債券的走勢大致維持在各自的一條由左下往右上的直線上(只是兩條直線的角度不同)。以股票的斜直線為例;當股價超出或低於這條平均斜直線時,不久後會自動重新調整回來。也就是說,當股價高於平均值時,不久後會跌回或趨近於這條斜直線;而當股價低於平均值時,不久後會上漲回來,再次趨近於這條斜直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均值回歸。

 

進行再平衡的主要目的是確保我們投資人的投資組合能長時期符合我們的風險承受能力,同時確保報酬率可以穩定成長。透過再平衡,我們也可以從心理角度上讓投資計劃感覺更安全。

 

再平衡方法

那麼,要如何去執行再平衡呢?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第一種是固定時間進行平衡,可以是每年、每半年或每季,這些時間間隔不同坐在平衡以長時間結果來果其實差異不大。

第二種是當股價波動超過一定比例時就進行再平衡。每個投資者不一定。是根據個人風險承受的能力做設定。譬如,有些人在股價跌幅超過10%時會急於進行債平衡,有些人則設定股價波動幅度達20%就進行再平衡。

第三種是當有新資金時可以投入時進行再平衡。例如,如果最初設定股票和債券各佔50%且設定每年一次在年末時進行再平衡。但剛好在年中有一筆新的資金進來,使得原先股債各站50%的比例再年中當時股票佔到60%、債券佔40%,此時可將新資金投入債券,使兩者比例恢復到50%。


有些人會將時間比例和新資金混合來進行再平衡。我們建議當投入新資金時,順便進行簡單的再平衡,或每年固定時間,如年尾、新年前夕或農曆年前夕,做一次資產配置再平衡,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在再平衡過程中,我們可以減少漲幅過高的資產,增加投資於跌幅過低的資產,類似於買低賣高的策略。基本上,只要持有兩種以上低相關性的資產,執行再平衡就能獲得額外好處。但建議不要過於頻繁地進行再平衡,以免影響最終結果。


在此強調,我們建議再平衡的資產配置主要是針對大盤的市場指數型ETF,例如台股的0050或美國股市的SPY、VOO、全球股市的VT等,以及全球市場的債券,如美國政府的公債、公司債等。我們希望資產配置主要針對整體股票大盤型市場ETF,而不是單一國家的股市或個股之間進行再平衡。當完成資產配置後,根據個人風險承受度設定股債比例,再選擇適合自己的再平衡方式和時間頻率。這樣,我們可以專注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只需耐心等待時間產生的複利效果,每年固定時間進行一次簡單的資產再平衡,就能享受整體資產帶來的複利結果。


自己的體會是希望大家能保持資產配置和再平衡以「簡單易行」為主,也就是不要將投資組合的配置過於複雜,也不要過於頻繁地進行再平衡,而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與生活上。

 

LiJard-avatar-img
LiJard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當我們做好資產配置後,隨著時間推移,資產比例會逐漸偏離原先設定的比例。為了讓風險和報酬符合初衷,我們需要進行資產再平衡(Rebalance)。

 

甚麼是「再平衡」

例如,假設我們設定股票和債券各佔50%。如果遇到股災,股票大跌至30%,這時債券比例會上升至70%。我們需賣掉部分債券,將資金轉回股票,使兩者比例恢復到50%。同樣地,若股票大漲至70%,債券降至30%,我們則需賣掉部分股票,再買入債券,使比例回到50%。再平衡的目的是保持資產配置穩定,以達成長遠財務目標。長期來看,資產價格會有均值回歸現象。短期內股價波動劇烈,但拉長時間軸後,股價整體趨勢是向上的。因此,即使股價大跌,也只是暫時低於平均值。再平衡能幫助我們在市場波動中維持既定的投資策略。


均值回歸

我們知道,股市的大環境隨時充滿變化,但股票和債券的走勢大致維持在各自的一條由左下往右上的直線上(只是兩條直線的角度不同)。以股票的斜直線為例;當股價超出或低於這條平均斜直線時,不久後會自動重新調整回來。也就是說,當股價高於平均值時,不久後會跌回或趨近於這條斜直線;而當股價低於平均值時,不久後會上漲回來,再次趨近於這條斜直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均值回歸。

 

進行再平衡的主要目的是確保我們投資人的投資組合能長時期符合我們的風險承受能力,同時確保報酬率可以穩定成長。透過再平衡,我們也可以從心理角度上讓投資計劃感覺更安全。

 

再平衡方法

那麼,要如何去執行再平衡呢?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第一種是固定時間進行平衡,可以是每年、每半年或每季,這些時間間隔不同坐在平衡以長時間結果來果其實差異不大。

第二種是當股價波動超過一定比例時就進行再平衡。每個投資者不一定。是根據個人風險承受的能力做設定。譬如,有些人在股價跌幅超過10%時會急於進行債平衡,有些人則設定股價波動幅度達20%就進行再平衡。

第三種是當有新資金時可以投入時進行再平衡。例如,如果最初設定股票和債券各佔50%且設定每年一次在年末時進行再平衡。但剛好在年中有一筆新的資金進來,使得原先股債各站50%的比例再年中當時股票佔到60%、債券佔40%,此時可將新資金投入債券,使兩者比例恢復到50%。


有些人會將時間比例和新資金混合來進行再平衡。我們建議當投入新資金時,順便進行簡單的再平衡,或每年固定時間,如年尾、新年前夕或農曆年前夕,做一次資產配置再平衡,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在再平衡過程中,我們可以減少漲幅過高的資產,增加投資於跌幅過低的資產,類似於買低賣高的策略。基本上,只要持有兩種以上低相關性的資產,執行再平衡就能獲得額外好處。但建議不要過於頻繁地進行再平衡,以免影響最終結果。


在此強調,我們建議再平衡的資產配置主要是針對大盤的市場指數型ETF,例如台股的0050或美國股市的SPY、VOO、全球股市的VT等,以及全球市場的債券,如美國政府的公債、公司債等。我們希望資產配置主要針對整體股票大盤型市場ETF,而不是單一國家的股市或個股之間進行再平衡。當完成資產配置後,根據個人風險承受度設定股債比例,再選擇適合自己的再平衡方式和時間頻率。這樣,我們可以專注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只需耐心等待時間產生的複利效果,每年固定時間進行一次簡單的資產再平衡,就能享受整體資產帶來的複利結果。


自己的體會是希望大家能保持資產配置和再平衡以「簡單易行」為主,也就是不要將投資組合的配置過於複雜,也不要過於頻繁地進行再平衡,而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與生活上。

 

LiJard-avatar-img
LiJard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