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力可能有點點太高,以致補看章魚嗶時,沒有自己預想中那麼反胃。
我很喜歡之前看到有一位網友說,如果要討論這部作品談論的議題和手法,必須要考量到其中的「文本證據」。
作為一個「開口」,它引起的關注度、畫面上的震撼感是成功的;試圖利用嶄新的元素,去重新詮釋一個凝滯的痛苦是成功的;但在進一步挖掘議題上的突破性,目前看起來沒什麼長進。(我說一二集,期待後面發展)
這問題的源頭是文化。只是,篇幅與劇情設計關係,它注定只能談論個體。
個體的經驗是重要的,因此章魚嗶的故事才喚起這麼多共鳴,表示這著實呈現了靈魂承受的真實的痛苦,而不只是故事的標籤而已。(所以看到有人說覺得「蛤怎麼就這樣」的時候我實在是= =)
但結構性的問題,從來都沒辦法只透過個體解決。選擇切入的方式不一樣,故事能呈現的範圍就注定不一樣。
所以我在觀賞章魚嗶的時候,一方面可以共感,一方面又不能;感覺必須橫向對比其他類似題材的日本作品(必須是日本作品)才能解答心中的鬱悶……
防禦力可能有點點太高,以致補看章魚嗶時,沒有自己預想中那麼反胃。
我很喜歡之前看到有一位網友說,如果要討論這部作品談論的議題和手法,必須要考量到其中的「文本證據」。
作為一個「開口」,它引起的關注度、畫面上的震撼感是成功的;試圖利用嶄新的元素,去重新詮釋一個凝滯的痛苦是成功的;但在進一步挖掘議題上的突破性,目前看起來沒什麼長進。(我說一二集,期待後面發展)
這問題的源頭是文化。只是,篇幅與劇情設計關係,它注定只能談論個體。
個體的經驗是重要的,因此章魚嗶的故事才喚起這麼多共鳴,表示這著實呈現了靈魂承受的真實的痛苦,而不只是故事的標籤而已。(所以看到有人說覺得「蛤怎麼就這樣」的時候我實在是= =)
但結構性的問題,從來都沒辦法只透過個體解決。選擇切入的方式不一樣,故事能呈現的範圍就注定不一樣。
所以我在觀賞章魚嗶的時候,一方面可以共感,一方面又不能;感覺必須橫向對比其他類似題材的日本作品(必須是日本作品)才能解答心中的鬱悶……